第11版:学习实践 | 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找准新形势下实践群众路线发展路径
浅谈陈式太极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风凌石记
“ 火 凤 凰”
顽强的草根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陈式太极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嘉辰 闫楚沂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陈式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14世纪,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第九代传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别家武术之精华,赋予其易学、中医、哲学等思想,创编一套刚柔并济的新拳法,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拳术风格含蓄内敛、连绵不断,要求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融为一体,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提升自身修养。自2006年5月太极拳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正逐步成为连接河南与世界的文化纽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 

  1992年起,焦作市温县开始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年会以太极拳为切入点,成为对外沟通的纽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焦作市政府对此盛会高度重视,2005年起,国际太极拳年会更名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2009年,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升格为由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政府主办,单项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这反映了对太极拳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此举也是全国首创。同时,为进一步继承与弘扬太极拳文化,焦作市温县人民政府聘请了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对陈家沟旅游区进行全面规划,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挖掘和整理。

  尽管各级政府对太极拳文化极其重视,已经将对其开发提上日程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蕴藏的巨大潜在价值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目前,多数人对太极拳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从一些影视剧中得来的,只知道这是一项可以以柔克刚、强身健体的运动,对它的渊源及发展缺乏认知。因此,对太极拳文化的宣传、吸引投资的力度应不断加大,使太极拳这个中华文化瑰宝向国际推出,得到最大程度的继承和最大范围的弘扬。

  文化不应该故步自封,而要敢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挖掘和继承民族文化是为了使它走向更高的地方,走向更远的地方,唯有调查市场、了解市场,才能使文化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并且创造出商业价值。因此,要对太极拳文化进行系统性开发,带动周边产业,实施产业联动战略。

  ——太极拳文化的系统性开发,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太极拳文化进行精准定位,建立其文化内涵。其次,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开发,不仅对太极拳本身进行普及推广,还要对其蕴藏的旅游价值进行开发,带动焦作市陈家沟地区的旅游业、手工艺业、餐饮业发展,扩展产业链的内涵与外延,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共赢,推动太极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和热爱,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走向世界,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结合。在市场竞争的时代,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面对这样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保持太极拳文化原有特色,不被世界洪流所淹没;一方面要开发具有太极拳文化特色的产品,形成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商品。向国外推广太极拳文化,不妨借助动漫、图书等形式,比如《功夫熊猫》,美国好莱坞率先发现中国武术的价值,以新颖的形式推广全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培养、引进人才,弘扬民族文化。首先,要注重人才培养。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关键是人才,要拥有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市场经济的人才。为此,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流的太极拳骨干人员,对喜爱、热爱太极拳文化的人进行系统培养,并且引进一批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为太极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创新经营模式。学会借鉴河南本土另一武术文化——少林功夫的经营方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营销,增加公众演出曝光度,出版作品,举办学术研讨会,组建不同形式的文化沙龙。第三,要支持和鼓励集体、个人一起参与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筹集组建产业集团,形成娱乐、休闲、旅游、演出等在内的综合经营实体,做大做强太极拳文化产业。

  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促进太极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地在保护原有文化基础上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