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看到,位于昆明市东郊大石坝附近的飞虎队公墓内杂草丛生,500个墓穴基本都被破坏掘开,棺木横陈在外。据民间飞虎队研究志愿者武思琪介绍,飞虎队公墓葬的是当年与美国飞虎队队员们一起训练的中国军人,于1954年迁至该地,一直不为人所知。云南飞虎队研究会2007年发现这个墓群时已遭破坏,2010年公墓所在地的民政局曾表示要保护飞虎队公墓,但时隔3年,保护措施仍未落实。 (据中新网)
抗战期间的昆明,称得上是一处大后方基地,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在此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许多学者、名家在此避难,加之云南省是连通越南与缅甸的要道,昆明也因此多次遭到空袭。而飞虎队成立后,多次对敌机进行拦击,捍卫了西南领空。这段历史本应被人们铭记,为国捐躯者的陵墓也应受到保护,以供后人缅怀、追远,然而面对飞虎队公墓如此被破败的现状,让人心中很是不解。
保护飞虎队公墓,已在被近乎遗忘中等待了太久,1954年迁于现址,直到2007年才被发现,50余载沉寂,荒芜景象自不必言说。值得追问的是,被发现后为何保护措施没能立即展开?从被发现到当地表示要保护,中间历时3年,随后又是3年过去了,相关保护措施仍然没有半点行动。
我们不知道保护这样一处先烈的公墓究竟有多大难度,以至于至今都无法展开保护工作。但我们明显能感知到荒芜的飞虎队公墓所带走的东西——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忆、一个郑重缅怀的场所、一种真挚的爱国情怀。或许抗战遗迹多的是,但每一处遗迹都有各自的故事,遗迹的消亡乃是一个历史篇章的消失,任何一处遗迹都值得妥善保护、用心缅怀。
“棺木被毁、遍地白骨森森的情形令人震惊。”这还是6年前初次发现时的情景。如今,那里的景象或许更加让人不忍直视。笔者注意到,这里每次被媒体报道后,当地都回应将展开保护,但6年过去了,仍不见有丝毫保护迹象。应该说,公众对于尽快进行保护的呼声很高,而当地似乎毫无动力。近年来,在保护历史遗迹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凡是能拉动旅游经济的就大修特修;和历史名人没有市场经济关系的,也要死拉硬拽,扯上关系;而对于像飞虎队公墓这样的应被妥善保护的遗迹,却常常不管不顾,任由其荒芜。这或许是飞虎队公墓没有得到保护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对待诸如飞虎队公墓这样的抗战历史遗迹,不能只从狭隘的经济立场出发。那里埋葬的500多忠魂,皆是为保卫家园而牺牲的爱国将士,后人当永远追之、思之、敬仰之。如此,民族之正气才可长存,爱国之情怀方可持久。这些不能用经济效益简单论之。试问,如此简单的道理当地政府怎么会不明白?如此迫切的保护吁求还要一等再等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