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初,毛泽东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迎着凛冽的寒风下乡实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情况。在随后的32天,他步行700多公里,穿越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五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依此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奠定了农民运动的革命理论。
对比毛泽东下基层调研的脚踏实地,我们有的干部下基层可谓是“蜻蜓点水”。“作个秀”“走过场”“耍花样”……蜻蜓点水般开车转一转,下车看一看,拍个照合个影,发发新闻就算下了趟基层。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老百姓会看在眼里,冷在心里,导致群众排斥、极度厌恶所谓的“下基层”,严重的甚至破坏了干群关系。
如今,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中。笔者认为,干部下基层调研不能“蜻蜓点水”只图形式,而要实实在在地倾听民意,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求所愿,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因此,我们的干部要着眼细节,做到四个“一点”。首先,要衣着“土”一点。西装革履,坐农家板凳怕脏了衣裤,去田间地头怕鞋袜沾土,怎么能获得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干部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衣着就要“土”一点,脱下西装皮鞋,放下官架子,像个普通的群众一样,穿上便装,蹬上布鞋,卷起裤腿,走村串户、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生活的“第一现场”。只有这样,才能离群众近一点,听到群众真实的心声。其次,要“客”气少一点。“来不接,走不送,进村入户狗不咬”。农村群众养狗的多,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见到陌生人自然狂吠。如果干部去的次数多了,待的时间长了,干群关系热乎了,狗当然就不咬人了。干部到群众中去,就应该少点“客”气,不要把自己当客人,经常串串门、唠唠嗑,聊聊“掏心窝子”的话,看似说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传递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从中捕捉到的也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再次,要“俗”话多一点。习近平视察武汉市民之家,与市民郭婷婷握手时,为了消除她的不安情绪,打招呼道“美女,你好!”简短的几个字,简单的一个称呼,引得周围群众都笑了,一下子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不讲官话套话,而要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俗”话,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在群众心中,干部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官儿”,才值得说说知心话。最后,还要“随机应变”多一点。如果干部在调研时,没有“自选动作”,凡事“悉听尊便”,走既定路线,访指定农户,如此“下基层”,难免浮于表面,趋于形式。所以,要绕开“安排”好的路线,多走“羊肠小路”,多看“庭院角落”,让开“选定”好的群众,到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去。只有多些“随机应变”的调研,才能听到真声音,访到真民情,也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群众最关注的问题。
实实在在深入基层接地气,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为民办事,而不是轻描淡写的“蜻蜓点水”,才能向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打破“围城”“玻璃门”,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彰显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