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如水。夜半醒来,我却难以再入睡。
翻身用手机刷微信时,刚好有朋友传上来这样一段话:许多年前,我有过这样一个手机,它只能存储200条短信,里面装得满满的回忆,每当存满了,都要精挑细选地删掉我的,留住她的,当时真的好想要一个能存500条短信的手机,而如今,我有了一个可以无限量存储短信的手机,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能和我聊200条短信的人……这样的手机,我也曾有一个。如此的选择,我也曾经有过。而如今,我们心里究竟缺少了什么?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大学》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那么,何为“诚意”?《大学》中亦有论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话说得浅显易懂。诚意就是要心存真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形象点来说,就是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漂亮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一个人哪怕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言慎行。当然,大学之道绝不是要大家成为一个畏首畏尾、表里不一的老夫子。大学之道要成就的是一种自然诚诚的状态,而不是那种有意识的厌烦。
询问我无所不知的“百度”老师,竟得知诚意也有着自己的基础功:“纯诚无二念。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可惜这话虽表达流畅,但逻辑推理却拗口艰涩,说白了不就是一句话:“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而有了这分内心的诚恳,则其意念发于精诚,必不自欺,亦不欺人。
存诚则居敬,而后则生畏。著名理学家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 但“敬畏”一词并没有收录在汉语《辞源》中,疑似一个现代复合词。而在《大学》中诚意之慎独精神变成了曾子的一句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多么像中国老百姓的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还是老百姓的话,更直接!
也许你要说,大的社会环境如此,个人的诚意诚敬又有何用?答案仍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而我近日重读《大学》,记下了现在这些文字,引得亦师亦友的炎正杰先生远在北京留言给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割断了近二百年,大家都不会做人了,很可惜,我们这些‘卫道士’应该坚持不懈,宣扬践行中华文化,不管遇到多少违缘都决不放弃。以最卑微的姿态做最高尚的事情,不可懈怠!”
如此期许,不堪承受。因为这些碎片化的文字难成体系,只能算作一份自己的“读书笔记”罢了。念此,用手写键盘在朋友的那段话后发上这样一句评论:“再进步、发达的技术也难以弥补心的荒芜。”而后,转身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