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昊华宇航解决汞污染转移难题
运化之道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三氯氢硅提纯记
矢志不渝“玩瓷人”
这个老陈有点“轴”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矢志不渝“玩瓷人”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樊树林

  在焦作绞胎瓷这个行当里,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铮铮硬汉。他就是焦作市毕家宝坊绞胎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津铭。

  刚刚45岁的毕津铭可谓经历坎坷,阅历丰富。1989年,毕津铭从焦作矿业学院毕业后,按部就班地进入我市物资系统。两年后,他辞去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开始步入商海,先后经营过冷饮厂、食品厂,为焦作电厂下过煤,开过老年人舞厅,还和朋友一起投资过担保公司……

  2009年3月,第一次接触绞胎瓷的毕津铭被其“表里如一”的神奇之处所征服,决定再一次转身,研发绞胎瓷。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毕津铭成为了一名“玩瓷人”,也让其饱尝了酸甜苦辣。

  注册公司、邀请技师、选址、建窑,2010年2月25日,毕家宝坊第一炉绞胎瓷点火生产。可在经历10多个小时的等待后,打开窑门的毕津铭却看到了一堆开裂的瓷片。接着又试烧第二窑,全部开裂。第三窑、第四窑再试烧,依然和从前一样……

  眼看着一炉炉出来的废品,沮丧、失落感笼罩在毕津铭的心头。开弓没有回头箭,冷静下来的毕津铭开始重新审视神奇的绞胎瓷:一件小的器皿就需要1000多块泥,像织毛衣一样拼接起来,大的器皿需要四五万块泥连接起来。一块泥有一个接缝,四五万块泥有四五万个接缝,一个接缝出问题就会开裂报废,再加上绞胎瓷是由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泥料制成的,不同颜色的泥料,所含的矿物质不同,遇热时的收缩比和膨胀系数也不一样,所以绞胎瓷在烧制时,比其他陶瓷更容易开裂、变形。

  如何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从不服输的毕金铭为此专门分赴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许昌禹州和河北瓷州窑,以每人年薪5万的待遇请来了四位技师。

  2010年冬天,当又一批产品送进了窑内时,毕津铭望着熊熊的炉火,心情依旧起伏不定。他固执地穿着棉大衣,在窑边守了10多个小时。开炉了,一炉作品中有一件羽毛纹碗完整无缺的出现眼前。毕津铭喜极而泣!

  由于绞胎瓷的特殊工艺限制,有“自古绞胎无大器”之说,但毕津铭却不信这个邪。他专程到许昌,聘请技术大师前来作技术指导,并投入40万元,终于烧制成了一个直径达53厘米、高20厘米的绞胎瓷碗。如今这个颠覆了前人思维的作品堪称世界绞胎瓷第一碗,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今,毕津铭的毕家宝坊已研发生产出精品绞胎瓷器30多个种类,其中两种产品正在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而故宫罐、四羊方尊、绞胎瓷大碗以及用紫砂壶之父顾景舟大师的器形创作的一套绞胎瓷茶壶四种产品已列入故宫博物院准收藏。

  毕津铭,这个矢志不渝的“玩瓷人”还玩出了心得: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绞胎瓷来说,就是把每件事或每件产品做到完美无缺,而一个事事注重细节,把事情或产品做到完美无缺的人,就是大师。

  对于绞胎瓷产业未来的发展,毕津铭认为:“绞胎瓷要想发扬光大,一定要先上赛场,再上市场,并且同行业一定要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创行业大品牌,树立个人小品牌,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