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品味古朴传统村落
领略靓丽新型社区
探访北朱村古民居建筑群
红拳:传统武术放异彩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新村新貌新生活
背桩:背着铁桩跳起舞
由“煤炭村”到旅游生态村转变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北朱村古民居建筑群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北朱村古民居一角。 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
 
   

  本报记者 岳 静

  9月9日,记者走进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朱村古民居。当众多造型各异的古建筑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很是让记者感到意外和惊叹。和记者一同去采访的中站区文体局退休干部张长杰说:“这里现存我省面积最大、院落最多、保存较好的大型古村落,包括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唯一一处明代民居,该村前不久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民居现正在申报‘国保’呢!”

  在张长杰的引领下,记者领略了一栋栋独具历史特色的古民居,并了解到了至今仍鲜为人知的北朱村古民居的风风雨雨和历史价值。

  据了解,该处古民居现存较为完整的院落有93处367间,建造时间上起明天启三年(1626年),下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后跨越315年,绵延不断。张昺祠是我省明代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其完整性、时代性有极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建筑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中原民居在明清时期的演变方式和发展脉络,对研究我国古代民居的平面布局、哲学和宗教思想对古代建筑学的影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同时加强对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北朱村古民居的总体平面布局为一进一、一进二、一进三四合院。其中,以一进一、一进二四合院为主,单体建筑形式分为单层硬山两面坡式、两层阁楼式和三层雕楼式三种,以单层两面坡式为多,个别前带回廊,均为灰板瓦和筒瓦覆顶。两层阁楼式建筑数量次之,前带回廊较多,均为硬山两面坡,灰板瓦覆顶。雕楼式建筑仅存一座。

  北朱村古民居群数量之大,而又集中,保存相对较好,在我省还不多见,这是汉民族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院落,每座房屋墙体的下部多为条石。墙体的砖砌、斗拱、卧立枋、垂莲柱、门窗隔扇、门楣、压窗石、柱础、大门口的石墩等构件上有石刻、砖雕、木刻、彩绘等,处处体现了淳朴的民风,展现了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其艺术之精湛,形式之独特,无不显示了建筑者的匠心,它是古建筑遗产和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北朱村村委会出资对部分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并聘请市规划局设计人员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设定东至正阳路,西至学校东侧20米,南、北各到村街路沿为保护范围。同时,将所有古民居进行登记造册,完成全部建档工作。

  在采访中,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让记者叹为观止,然而由于保护不力,破败的庭院和岌岌可危的建筑令记者忧心忡忡。据了解,2000年该村还有上千间古民居,如今只剩下300多间了。张长杰说:“近年来,省、市、区以及北朱村在保护古民居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要使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加切实有效地保护,并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逐步形成较大的文物旅游景区,依然任重道远。”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