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品味古朴传统村落
领略靓丽新型社区
探访北朱村古民居建筑群
红拳:传统武术放异彩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新村新貌新生活
背桩:背着铁桩跳起舞
由“煤炭村”到旅游生态村转变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桩:背着铁桩跳起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桩。
 
   

  本报记者 岳 静

  每年农历五月十一,祠堂祭祀的时候,北朱村里总会热闹非凡,12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成人桩演员,肩上扛着特制的T形铁桩,每个铁桩上坐着一名身着戏曲服饰的少年桩演员,在鼓乐声中成双纵队入场,而后随着节奏变化以S形表演路线行进演出,所到之处,必定引起如潮的欢呼。这就是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桩。

  背桩是一种流行于北朱村的古老民间技艺,主要表演内容有传统戏曲《白蛇传》《西游记》等,整个表演融惊险、娱乐于一体,使观众在欣赏传统舞蹈的同时,感受少年桩演员惟妙惟肖的戏曲人物表演,雅俗共赏,每场表演共需演职人员60人,时间大约30分钟。

  自1845年创编至今,背桩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其风格独树一帜,融舞蹈、戏曲、绝技为一体,巧妙地把戏曲中的典型人物与背桩这一民族舞蹈有机地融于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背桩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表演,又可以沿街行进表演,表演方式多样,演员可以和观众同欢同乐,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讲起自己学习背桩的历史,现任背桩会长的张四清娓娓道来:“1982年,我师从张式福、张怀芒两位老人。听老辈人讲,俺村背桩主要是为祭祀先祖张昺所创编,它的传授方式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没有文字记载,要学会这门技艺,得靠扎扎实实的真本事。”

  1982年北朱村本着挖掘、保护民间文化遗存的积极态度,投入资金召集健在的背桩艺人,对背桩这一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安排一批年轻演员传承,使背桩进入兴盛时期,曾多次代表原郊区进市演出并获奖。特别是2006年至2007年,代表中站区参加全市传统舞蹈表演,获得传统舞蹈一等奖,背桩这一传统舞蹈以全市唯一独领风骚。

  如今,北朱村已经先后投资万余元购置服装、桩具,并且制定了《背桩5年发展保护规划》,对背桩技艺进行录像建档,挖掘有关遗存,竭尽全力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昔日风采。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