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品味古朴传统村落
领略靓丽新型社区
探访北朱村古民居建筑群
红拳:传统武术放异彩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新村新貌新生活
背桩:背着铁桩跳起舞
由“煤炭村”到旅游生态村转变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煤炭村”到旅游生态村转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董柏生

  在焦作当地人的记忆中,一说起北朱村,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煤”。

  的确,北朱村也与“煤”有缘,作为中站区府城街道12个行政村中一个较大的行政村,最早是靠小煤矿起家的。后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北朱村不得不全部关闭小煤窑,村里的经济受到重创。

  一个行政大村,一下子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无论是村集体还是村民,顿时陷入了渺茫、失望之中。面对困境,以府城街道北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爱为领头人的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了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分析了经济发展趋势,决定因地制宜,转变经济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北朱村终于筑了巢引了凤,目前,北朱村通过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了大华针织厂、张艺木业、新链条等20多家企业,吸纳了村里600多人就业。

  根据村里的实际和村民的意见,北朱村前期已投资35万元,在村北规划建设了60亩的克仑生优质葡萄示范基地,并在葡萄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把村北140亩地规划建成了60亩的养殖区和80亩的绿色蔬菜大棚区。

  “我们村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小爱告诉记者,“首先,地理位置优越,南邻丰收路,北邻生态园,可以以生态园建设为依托,打造乡村旅游的新格局;其次,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民居、张昺陵园,还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桩、朱村红拳、腰鼓,这些都是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依托。2007年,村里开始着手准备张昺陵园的建园和祠堂的修缮工作。2008年,我们编制了《焦作市北朱村张昺陵园建设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工程全部投资为763.4万元,工程建设期限为5年。截至目前,张昺陵园的建园工程基本完工。同时,我们还加快了明清古民居的申报和修缮工作。2009年6月,我们村成功申报成为河南省生态文明村,现在我们正在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些将为我们的成功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北朱村转型后,我们将以旅游产业为村主导产业,带领全村群众发展农家乐,增加村民收入。”⑨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