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有一片占地2550亩的冬枣园,这个在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下发展起来的种植基地,如今已经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日前,记者走进冬枣园,只见冬枣挂满枝头,不少游人在园子里采摘,一派丰收美景。“这个冬枣园是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已进入盛果期,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柏山村林果业合作社负责人琚绍文说。
2002年,琚绍文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在南太行山脚下承包了柏山村50亩退耕还林地,引进种植品质优良的冬枣树1万余棵。他投资6万元盖起6间楼房,吃住在枣园;投资5万元敷设地埋管线,解决了坡地浇灌难题;投资3万元建成一座冷库,用于冬枣的保鲜储藏;投资1.8万元建成一座120立方米的化粪池,为枣树施用有机肥。
光有硬件不行,必须掌握先进的枣树管理技术。琚绍文积极参加县林业部门组织的林果业培训班,学习冬枣种植、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他还南下北上聘请专家,近的从山西、远的从法国请来林果专家指导冬枣种植。
管理枣树的技术有了,该如何应用到具体生产中,这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了使冬枣园早日产生经济效益,琚绍文整天守护在冬枣园里,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观察着每一棵枣树的生长情况。他的妻子心疼地说:“为了冬枣园,老琚快把命搭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琚绍文的精心管护,冬枣园2006年开始结果,当年创收8万余元;2008年每亩收入达5000元,总收入突破25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福。引进冬枣树获得成功后,心系全体村民的琚绍文在管理好自家枣园的同时,主动帮助其他退耕还林户种植冬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冬枣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冬枣。
为了将柏山村的冬枣推销出去,琚绍文联合其他退耕还林承包户成立了柏山村林果业合作社,并在互联网上设置了“太行冬枣园”网页。如今,太行冬枣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冬枣种植基地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品远销河南、山西、河北等地,许多农民靠种冬枣发家致富。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