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9月12日,记者在武陟县老黄河桥头看到,昔日的荒坡荒沟,如今满目苍翠,一行行、一片片杨树长势喜人,成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2003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长满杂草荆棘的坡沟地,方圆数百亩看不到一棵树。如今,荒坡披上新绿,多亏了该县嘉应观乡秦厂村农民杨小光。
秦厂村有3000亩耕地,没有一个完整的农田林网,许多能开发的废弃地都被村民种上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村民认识不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植树一直是该村的一大难事。2003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时任秦厂村妇女主任的杨小光相中了村南老黄河桥头的300亩废弃地,决定响应国家政策,在这块地上栽树。杨小光与村委会签订了在300亩废弃地上造林的协议,经营权15年,树木成材后与村里七三分成。
这年春天,杨小光投入资金4万元,栽种了2万棵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107杨。为了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保证造林成活率,她组织人力在承包的坡地上开沟蓄水,后又投资4000余元打了4眼机井,购置了水泵、三轮车、塑料桶等浇树用具。在她的精心管护下,当年幼树成活率达到99%。
眼看着自己亲手栽的小树茁壮成长,她造林致富的决心更坚定了。2004年,她又与村委会签订了在200亩荒坡上合作造林的协议,当年植树1.5万棵,新植幼树成活率也达到了98%。
杨小光说,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必须走以短养长的路子。为此,她在林地上又种上板蓝根、牛膝、菊花等中药材,每年可收入3万多元。
截至目前,杨小光共筹集资金30万元,承包废弃地500余亩,植树6万余株。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自发在黄河滩、沟渠旁、路边栽上了树。如今,秦厂村房前屋后和农田林网已植树10万余棵,到处呈现出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