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昨日下午,记者在孟州农村采访,看不到滚滚狼烟,闻不到刺鼻的烟味,更找不到一点烧过秸秆的痕迹,满眼看到的是“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禁止焚烧秸秆,保护共有家园”的标语,从干部群众那里听到最多的是“秸秆是个宝,培肥地力少不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理念。入秋以来,该市没有发生一起大面积秸秆焚烧事件,得益于围绕“我不烧”做文章而逐步培养起来的新观念。
入脑入心的宣传是孟州一以贯之的做法,今年秋季也不例外。该市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多侧面、广视角地开展宣传攻势。每个乡镇(街道)都组织宣传车辆,配备喇叭等在村庄、地头巡回宣传,新孟路、常洛路等主要公路上每200米悬挂一条宣传横幅,每个进出村口都张贴宣传标语,孟州电视台开设《秸秆禁烧》专栏并制作专题片循环播放,大力营造秸秆禁烧的舆论氛围。该市环保局副局长杜振钢说:“环保意识的形成,新观念的培育,离不开铺天盖地的宣传。”
持久性、高密度、大范围的禁烧宣传,如今已让孟州农村逐步实现由“我要烧”到“不敢烧”再到“我不烧”的转变。
在该市南庄镇司庄村,记者看到村边、路边有许多村民正往车上装玉米苞叶,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把苞叶送到集中点掩埋。一位村民一边装车一边对记者说:“往填埋场送苞叶得补贴,一天送20车,就能挣200元。”记者跟随三轮车来到位于该村西北角的填埋场,一个5亩地大、深15米、长80米、宽7米的废弃坑里堆了不少玉米苞叶。村委会主任马跃进说:“这个大坑是乡亲们盖房、垫院取土形成的,现在成了玉米苞叶的好去处,铺一层苞叶、盖一层黄土,用不了多久,这里就可以复耕了。”
南庄镇纪委书记张武告诉记者,今年秋季,该镇找了4个这样的废弃坑,专门用于填埋全镇28个村的玉米苞叶,填满后可新增耕地20多亩。
今年秋收期间,针对玉米苞叶较难处理的情况,孟州市积极探索玉米苞叶科学处理新途径,全市11个乡镇(街道)各自建起3~5个苞叶填埋场,每个村都成立3~10人不等的专业清理队伍,采取收集深埋方式处理玉米苞叶,发现一堆、清理一堆,有效减少了焚烧秸秆隐患。
“秸秆是个宝,培肥地力少不了”,这种观念在孟州农村已深入人心。每到秋收时节,农民都把玉米秸秆粉碎,再深耕还田,既减少化肥投入,又能多打粮。
截至昨日,孟州市种植的30万亩玉米已收获27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6万亩,秸秆还田率达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