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允安
9月19日19时许,正值中秋月最圆、最美的时刻,欢聚的笑声、月饼的清香,随着清爽的秋风飘荡在城市的夜空。
此刻,河南能源化工焦煤九里山矿一如往常地机器轰鸣。在该矿宣传科干事郭宴光和调度室工作人员王维新的带领下,记者换上工作衣,穿上雨靴,戴上矿帽,并携带自救器、GPS定位仪,从副井口乘罐笼来到340米井下。
走过1400米的巷道,再穿过两道厚厚的风门,辗转两个近30度的轨道坡步行400余米,便来到14141运输底抽巷掘进工作面。此时记者头上已全是汗水,矿上同志说,这是该矿最近的工作面,最远的距离副井有4000余米。
眼前,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耳边,有节奏的机器轰鸣声。尽管井下的工作条件日益改善,但环境还是比较艰苦:空气闷热、潮湿,钻孔、出矸、开槽、清理水沟……工人们下井时还很干净的脸上已是黑乎乎一片。工人安年根正在用铁锨从十几节的矿车上缷水泥、沙、石子搅拌料,衣裤被汗水湿透。据了解,这一班下来,他至少要缷15车合计30吨的料。跟班人员、技术主管秦希特正忙前忙后指挥工人检修设备,机电工方小谈在检查庞大的耙矸机滚筒,往齿轮箱内加油,并对耙矸机固定是否牢固、钢丝绳是否有断丝断股、闸皮是否合格等进行检查。秦希特介绍,只有对耙矸机的各项安全设施检查完毕并确任安全时,掘进工才能操作。窝头内(工作面的尽头),两名工人正在扶着一个几十公斤重的风动凿岩机打孔……记者看到,由于上个班机器出现故障,整个掘进头内堆积了宽3米多、厚约1.5米、9米多长的矸石。秦希特说,当班13名工人把这么多矸出完,需要足足一班的工作时间。
交谈中记者得知,今年40岁的秦希特已在该矿工作了21年,参加工作以来,每一个中秋节他都是这样度过的。和工人们聊起中秋节不能和家人团圆的话题,他们的回答朴实而相似:“虽说是过节,可活儿总得有人干……家人支持,早已习惯了。”
与工人们一起忙碌的,还有该矿的领导班子成员。正在值班的该矿矿长郑保川告诉记者,中秋节所有矿级领导无一人离矿,除地面工种外,中秋夜两班有824名工人坚守在井下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