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活给谁看
美食与美文
钧如梦,君入梦
学生“弹劾”老师事件还需冷静看待
诗中齐家
美国的“回来”之路及启示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中齐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从《诗经·鲁颂·駉》中随手借来的“思无邪”,虽难避断章取义之嫌,孔老夫子却实现了《诗经》的哲学价值提升,使之成了那个时代无可替代,可使“人归于正”的一本教科书。以至于在子思著《大学》时,多引《诗经》句以述之。

  《大学》有云:“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在儒家思想传统中,齐家绝对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尊崇的一个信条。如何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自然成为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对于何以家齐这一话题,子思先生并未板起面孔教育人。而是从颇具浪漫写实主义的《诗经》中,选取出了优美的诗句来说理。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云:“宜兄宜弟。”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当如此的优美罗列之后,子思先生再次得出结论:“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如是论述,颇具诗情,亦不显苍白。

  诗中自有家和经。《诗经·周南·桃夭》本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子思以其论家齐,可谓恰如其分。你看那“茂盛桃树嫩枝桠,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全家。”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将要出嫁的姑娘该如何适应新角色,怎样才能“宜其家”?在当下,没有了原来宗族大家庭的复杂与多变,也没有了男尊女卑的分工与文化,但就是如此很多小家庭要真正做到“家和万事兴”亦不容易,更别妄谈“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了。

  究其原因,在于原有家庭结构已发生了变化,个人文化熏染也早已不同,却未建立起现代家庭的伦理关系,致使伦理失调、关系失和。所以,在由外舶来的“爱情”代替了传统的“同心”之后,往往以爱之名行非爱之事,最后落得个劳燕分飞。对此,著名主持人杨澜认为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如是观点,正合同心之意,可作齐家借鉴。

  诗中自有兄弟情。兄友弟恭,是儒家孝悌思想之一。《大学》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出自《诗经·蓼萧》篇,是赞美周成王的诗。诗的本意是说成王有德行,能尊敬自己的兄长,友爱自己的弟弟。而在今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兄弟的外延已在不得以中发生了变化,宜兄宜弟的内涵自然是所言太繁、要言难简,但我们是否可从另一个成语故事中感悟兄弟的追求之境与相处之道。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后来,这句感叹虽被人们紧缩为了“难兄难弟”这一成语,但如此兄弟皆佳、并驾齐驱的状态,当是“宜兄宜弟”的最佳注脚。

  诗中自有教子行。无论到何时,子女教育当属家齐之重要一项。且不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这些宏大的口号,就单单说“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社会主体”这一点,其教育就不可忽视。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故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大学》所云:“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话虽大,而理相通,此中滋味,可堪品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