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净影峡谷的一处绝壁之上,有一幅天然形成的山水画,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诸多元素全都蕴含其中,鬼斧神工,妙笔天成。传说,这里就是荆浩师法自然、创立中国山水画的地方。
中国水墨山水画兴起于中唐,发展到五代十国时期,形成南、北两派。北派之祖是荆浩,南派之祖为董源。他们分别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为蓝本,各自创造出美妙绝伦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北派刚劲挺拔、雄伟峻厚,以壮美取胜;南派柔和平淡、温润清丽,以优美见长。
荆浩是唐代以前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和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荆浩画风之源,首先在于北方大自然的陶冶,巍巍太行山乃其天然粉本。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他主要受到王维、张璪的影响,兼取吴道子、项容之长,创造出有笔有墨、峻厚雄伟的壮美之境和阳刚之气。
由于荆浩长年隐居山林,一方面潜心向佛,另一方面临摹自然山水,从中悟出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技法,形成了“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全新艺术风格。
荆浩隐居于太行洪谷的净影寺中,悉心于山水绘画艺术,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又名《山水诀》)。他的弟子关仝的山水画成就更有青胜于蓝之誉,史称“荆关山水”。“荆关山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画体系的完全独立与艺术成熟。荆浩因此被尊称为古代山水画宗师。
荆浩一生都在做两件事,一是对着自然界写生,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国画作品并总结绘画理论。荆浩依照净影峡谷的美景,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可惜的是,这些画都沉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唯有一幅《匡庐图》留世,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么,这幅画究竟画的什么?让我们从后人的评价中去感受一番:“山峰奇峭,崚嶒峥嵘,百丈危峰,屹立天际,山径盘桓,溪流迂回,飞瀑一线,扶摇而落,房舍俨然,杂树掩映。”任凭我们怎么想象,这样的画面都不能在脑海里完整地展现出来。但是,只要你走进净影峡谷,极目山水,便会豁然明白:原来,荆浩《匡庐图》所描绘的全是净影峡谷的山水美景。
文字整理:段玉明 陈永佳
摄 影:郭居富 苗建国 王文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