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王建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青天河人选择了转型发展之路。
转型,向何处转?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性项目,建设精品景点,挖掘景区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使景区发展成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风情浓郁、服务设施完善的AAAAA级景区。
青天河转型,有机遇,更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青天河景区山水俱佳,文化底蕴丰富,峡谷平湖、太行红叶和观音文化更有特色。大泉湖呈现峡谷一线青天,烟波浩渺,巍巍壮观,以其出众的观赏价值和亲水乐趣成为当今的旅游热点;靳家岭林海无边,植被茂盛,红叶景观面积大、色泽鲜、品种多,是豫北南太行山秋季红叶景观最佳观赏地之一;北魏摩崖线刻观音经像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摩崖线刻观音经像,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价值高,市场潜力很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开发前景。
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资源,才能打造出真正的亮点。为此,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邀请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院为其编制了《青天河(月山寺)文化旅游园区总体规划》,绘就了以突出“灵山秀水”为特点的发展蓝图。
在博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该景区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青天河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全、投资最多的景区建设拉开序幕。
挖掘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打造青天河“灵山”的品牌。该景区从观音峡(原西峡)入手,对镶嵌着北魏摩崖石刻,形成于7000万年前高180米、宽100米的天然大佛及周边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开发。
在这座天然大佛的对面,依山就势而成的观音圣灵台上,一尊以摩崖石刻上男性观音为原型的9.19米高的观音金身,面朝天然大佛,形成“人拜观音,观音礼佛”的格局。
在观音塑像后面,一块直径1.8米的圆心石上浮雕100个不同的福字,该圆心石取名“百福石”。而以“百福石”为圆心、10.8米为半径修建的莲花壁,上塑四十二手眼法门汉白玉浅浮雕,并附上手眼法门的名字和相应功德妙法。根据声学原理,在游客与莲花壁的距离不超过11米时,便可听到明显的回声,给游客以神妙灵验的幻觉。“妙法莲天”“菩提丹道”“般若栈道”“五福泉”“观音峡温馨舒缓漂”……一个个各具形态又主旨突出的景点,为游客创造了旅游新环境。
8月20日,博爱月山寺与嵩山少林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少林寺整体接管月山寺寺院,由僧人全权管理,开展佛教活动,并对月山寺寺院进行投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
打造精品景点,突出青天河秀冠中原的特色。为此,该景区开工建设佛耳峡(原东峡)提升工程,为游客营造“山水连天,氤氲水情”的意境。修建观音文化广场,突出佛文化。在一处以奇峰秀石、泉潭溪瀑为主的峡谷游览区,新修建的山门大石壁、浮屠峰大石壁、佛门潭石壁以及山门、公鸡峰等6处瀑布群,如诗如画地向游人展现着青天河秀美的姿态。
打造功能性项目,提升服务水平。大泉湖滨水栈道,给游客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更加惬意、自如的方式,游客可以沿着这段总长6公里左右的栈道,徒步走进景区深处,那一池碧绿的湖水,就荡漾在眼前,游客的身影也倒影在湖中,这一刻,人与自然混为一体。
为更好地将青天河灵山秀水的自然风光展现在游客面前,2011年下半年以来,青天河景区筹资7000余万元,对进入景区的道路进行了拓宽升级,特别是青南路由原来的6米拓宽至9米,提高了行车速度,节省了坐车时间。
投资500万元建设的青天河生态停车场,新增了500个停车位,有效地缓解了旅游高峰期停车难的问题。
作为博爱县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一面旗帜,两年多来,青天河制定的迅速提高旅游知名度、打响“灵秀青天河”的旅游新形象的目标,通过基础设施、核心景区、精品景点等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正在逐步实现。
形成鲜明的青天河旅游特色与旅游形象,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发展体系,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青天河人的转型步伐铿锵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