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认真负责、多才多艺是认识张建设的人给予他的评价。无论教课还是做后勤工作,他都一丝不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有灵活自如、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身有残疾的张建设来说十分不易,他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1974年,家住府城街道小尚村的张建设初中毕业。那时,刚刚17岁的他,酷爱音乐、画画,在村里小有名气。梦想着走入军营,命运却给他开了个玩笑。一天,他在生产队里帮助铡草时,一不留神,无情的铡刀切去了他的左臂……失望、无助,这个在村里音乐、绘画无所不能的“能人”,瞬间被推向了深渊。
正在此时,需要人员到本村学校教课,张建设被选中。“失去了左臂,我能做好这项工作吗?”他暗暗问自己。困境中,他的几个好友没有弃他而去,而是经常陪他聊天谈心,鼓励他。“失去左臂,我不能失去灵魂!既然活着,与其向命运逆来顺受地妥协,不如坦坦荡荡、精精彩彩地拼搏一番!”张建设决心靠一只手为自己赢得精彩人生。
刚开始教学,张建设就遇到了困难。以前,双手拉起二胡、吹起笛子都十分应手,可如今,单手怎么教孩子们学习呢?他试着拉二胡,但一只手无法做到。笛子呢?他也尝试着练习,他用左臂残肢夹住笛子,压住笛眼儿,靠灵巧的右手左右移动控制音律,刚开始很难,但有着坚强毅力的他做到了。通过不懈努力,他能够用笛子吹出曲子了。
最适合音乐教学的乐器是电子琴。最终,他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实践和摸索,学会了用自己的左臂残肢打拍,用右手弹奏,美妙的琴声在他那自信的手中行云流水般飞扬出来。
随着教学业务能力稳步提高,所有健全人能做的事情他都能做,并且完成得很好。他的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在市里、区里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奖。1987年到1998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用了12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大专学业,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成了一名公办教师。
张建设以自己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他的学生深受影响。“我刚教课那会儿,有学生十分好奇我是怎么用单手弹琴的,就在上课期间跑到我跟前来看。”张建设告诉记者,“没想到,他看到后深受感动。以前上课他总是很调皮,后来就十分认真了。”
“张建设工作认真,踏实自觉。”小尚中心学校校长张国星说,“虽然现在上课少了,他仍然在后勤工作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你看我们学校墙壁上的画,全都出自他的手。”
“在讲台上我找到自信,下了讲台我也一样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张建设说,近40年的工作,已经把他和小尚中心学校融为一体,他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孩子们。
(张建设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广播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