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前不久,在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患者韦先生一边与医生聊天,一边通过内镜摄像头看医生为自己实施手术的具体过程。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医生通过患者身体不足6毫米的小伤口,利用椎间孔镜技术,成功为其实施了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而这项被人们称为神奇的“钥匙孔”手术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市人民医院椎间盘微创手术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多年来,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开放手术和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但是,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实施椎板开窗、剥离肌肉和韧带、干扰椎管、牵拉神经,患者创伤较大,术后瘢痕组织容易造成椎管及神经的粘连,对脊柱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且病人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医疗设备椎间孔镜,其工作原理就是在影像引导下穿刺到达突出椎间盘部位,进而逐步扩张建立工作通道,然后置入椎间孔镜,通过相应配套的脊柱微创手术器械及图像处理系统,在直观的影像下对突出髓核组织进行取出、破损纤维环进行修补等,以解除病人的临床症状。由于这种手术皮肤切口只有6毫米至7毫米,且具有局部麻醉、不伤及神经和血管、基本不出血、手术视野清晰等特点,并在纤维环之外处理突出的髓核组织。所以,手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因此,这项被人们称为神奇的“钥匙孔”手术,被医学界称为椎间盘微创治疗的“终极疗法”。
此次手术的患者韦先生只有37岁,但出现腰部及左下肢麻木、放射痛的症状已达4年之久,久坐、久站后症状便会加重。虽然,患者曾经进行过吃药、中医推拿、牵引等多种保守治疗,可病情依然多次反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患者入院前病情突然加重,行走不到100米就会疼痛难忍,不能平卧,只能强迫俯卧位以减轻痛苦。为此,患者家属到多家医院咨询,都因患者椎间盘突出巨大,而建议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后来,对手术充满恐惧的患者经人介绍,慕名找到市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朱保国。
朱保国接诊后,经过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心里的顾虑后,决定为患者施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为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了这项手术的先进之处。而当患者听说这项手术是目前医学上最微创、最安全、最经济的技术,且只需要开一个黄豆大小的伤口后,很欣然地接受了这个手术方案。
手术开始后,患者首先接受了局部麻醉,然后,一边通过影像设备观看手术操作过程,一边听医生为其讲解病情。影像设备显示,医生通过椎间孔镜,将一种名叫“亚甲蓝”的药水注入他病变的椎间盘组织内,把病变突出部位的部分髓核染成了蓝色,让这些部位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医生眼前。之后,医生又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病变组织清理干净,并且没有“伤及无辜”。而更为神奇的是,当医生清理完病变组织后,韦先生当即就感觉轻松了许多。随后,医生为进一步确认患者的神经组织是否完全恢复工作,当场示意韦先生做抬腿动作。果然,影像中清楚地显示患者的相关神经已经准确地作出反应。整个手术过程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手术结束后,倍感轻松的韦先生高兴地睡了一个囫囵觉。术后第二天,根据医嘱,韦先生就开始下床活动了,其一直疼痛难忍的左下肢皮肤感觉明显改善,肌力比过去有明显增加。术后第四天,韦先生就兴高采烈地出院了。出院时,韦先生感慨地说:“没想到,折磨我4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就这么轻松地搞定了。”
针对这次手术,朱保国介绍,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椎间孔镜技术的成功引进,极大地丰富了我市椎间盘疾病微创治疗的方法。这项被称为“微创中的微创”技术,最适合两类患者,一是年龄比较小的青年人,可避免因为大手术影响其今后的发育,并且具有美观的效果。二是老年患者,可让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常见慢性疾病,不宜接受开放性手术的老人,也能及时地接受治疗。同时,该科不仅拥有先进的椎间孔镜技术,还引进了射频靶点消融、胶原酶化学溶解等多种先进微创治疗方法,能让每一位腰突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另据了解,在前几天的患者术后回访中,韦先生腰部及左下肢已经没有疼痛的感觉,完全恢复了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