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秋 意
圆融无碍
铁汉、智者和诗人
神 话
鹏程万里
黄鹂从梦中飞过
同名的尴尬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汉、智者和诗人
□张丙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羡慕经历过人生苦难的铁汉。捡破烂,拉板车,受歧视,遭白眼,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家多变故。在这种苦难煎熬中成长起来的人,贫不穷志,富不骄人,磨难的淬火锻就了灵魂韧性和生命强度。他们没有显赫背景,没有优越家世,但“能受天魔真铁汉”,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人生传奇。

  我崇敬在七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智者。煌煌上痒,泱泱大国,文明的薪火全赖他们手写口传。儒法释道,农工商旅,医卜星相,天文历算,有了这样的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才能娟娟生香,生生不息。这是一个有高怀、敢担当的群体。笃志业儒,气质不俗。含英咀华,齿颊生香。持卷在手是最优雅的生存姿态,吟哦经典是最惬意的身心享受。他们在传递馨香、烛照未来的同时,业完成了自我的灵魂洗濯和精神再造。

  我讴歌那些孜孜不倦耕耘的诗人。他们是进步的鼓手,时代的歌者。一支生花笔,记录下历史的足音,或悲怆,或兴奋;或激越,或低回。也许他们沉居下僚,地处偏野,视野所限,挂一漏万。但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生活的见证人,他们收藏了往事的遗存和回响。滴露映日,飘桐知秋。读其诗,溯其源,如暮年的钓线,可以钩沉屡屡悲喜和斑斑血泪。

  当墨香犹存的一本《心田情海》诗稿浏览过之后,我惊喜地感到,三者得兼,郑启华先生即是一位可羡、可敬、可歌的人。

  启华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上溯八代,世世执教,可谓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生于乱世的启华先生的名号就有着一般人所少有的书卷气。“名启华,字新民,号明德”,一望而知,这是饱读诗书的长辈从《大学》里取来的名字:“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寄寓着进德修业的深切期待。虽然物换星移,治乱相续,但诗书人家的文化根脉却绵绵延伸,生生不息。“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生于这样的书香之家,启华先生命好!

  但诗礼传家并未能呵护子弟一帆风顺,生于乱世的启华先生,家道不幸,颇多磨难。 “经历了兵荒马乱,日寇入侵。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后的公私合营、土地入社、三反五反、祛反肃反、反右斗争、总路线、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跃进的共产风、浮夸风、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启华先生自述)。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浊浪翻滚、处处旋涡,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充满了凶险。波翻浪涌当中,有多少风华绝代的人才因不识水性而葬身浊流。能存活下来的既要有大勇,更需要大智。这样的人才敢负重,有担当,锻铸百折不挠的精神强度。当师范毕业的郑启华含泪舍弃“金饭碗”的时候,当一分钱也不曾贪污却被撸掉快起职务的时候,当一个瘦弱的身躯远离故土的异乡拉着2400斤的脚力车的时候,当平白无故遭受强权和恶人欺凌的时候,当连劳动和沉默的权利也被剥夺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一个优质生命的挫折扼腕长叹:“彼仓者何辜?乃遭此厄祸!”启华先生远蹇!

  然而 “国家不幸诗家幸”,家国变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锤炼了他的达观性格,铸就了他高洁的人生情怀。坎坷人生、兴衰治乱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诗言志,歌咏言”使他得以再现摇曳多姿的社会生活。

  读启华先生的诗,有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叙事述怀,真切感人。不矫饰,不造作,不为无病呻吟之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中如果缺少了真情实意,无论词藻再华美,也无非是一阵有声无色的干喘。有文化滋养的门庭,家族中总洋溢着脉脉温情。诸姑叔伯,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郑先生的诗篇中大量篇幅是写家族亲情的,尤以对儿女子孙表达关切的篇什较多,读之依稀可见以为花甲老人的满目忧思和喜庆:忧女儿出行《天津陪读 忧女儿出游》;忧儿子嗜酒《为小儿戒酒而作》;祈琴瑟不谐《寄语小儿》,喜金榜高登《郑外寄语》,每一音都发乎至情,声声动肝肠。

  二是性情疏率,逍遥达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饱经忧患的诗人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生活赋予他的深刻教益岂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所可比拟?“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暮年的诗人由必然王国归入自由王国,放怀自然,寄情山水,用轻松的笔调吟唱着天南地北的秀丽山川风物。山林下著书,花鸟间得句。临水观鱼戏,倚树数落花。“吟咏涂鸦,心灵氧吧,三餐粗饭,八杯淡茶,佐纸香墨韵,白头翁潇潇洒洒”《书香》。启华先生的神仙日子,让我们套用一句元曲:“真真羡煞人也!”

  三是自然清新,善得天趣。启华先生家学渊源深厚,诗文基础扎实。诗中有不少对古人名句巧妙化用的句子,这已经臻于收发随心的境界了。在他笔下,树下垂纶、郊外飞鸢、球场竞技、院中跳绳,等寻常小事都写得极富情趣。童心不老,源于对生活的挚爱深情。读一读《福》诗,“养老银钱无须加,应有尽有何处花?正为寂寞少点啥,来了孙子挠痒刷”。知足常乐的诗人最怕晚景落寞。儿孙绕膝是第一等赏心乐事。挠痒刷既是实物,也是虚指;既解体痒,更疗心疾。暮年自有夕阳乐:“古槐青竹一家,高桌低凳人俩。老酒小菜戏耍,酒酣人麻,笑看落红飞霞”,有酒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诸君试看,启华先生的逍遥晚景,多么怡然自得!童心不老,笔下有味。古稀的也会像精力过盛的小青年一样拿好友的婚事打趣开心。为朋友邵老夫子再婚而作的《如梦令二首》,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梅开二度,洞房花烛,玩笑开得得体适度。不谐则无趣,过分则恶俗。作者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后很自然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恶作剧诗“张子野年八十有五,尚闻买妾,张述古命作诗”。高雅的风格下,花烛之喜,闺房之乐,都成为生活中的调味品。

  四是补察时政,洩导人情。这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的创作观点,也是中国文人诗歌的传统功能。生于离乱,命于多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在国政与家业的联系中,诗人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忆江南·三首》从公款接待、生活作风、从政的不同侧面为当下各级各类官人敲响警钟。谆谆告诫,劝廉劝善,读来竟有似红楼梦中空空道人那首《好了歌》;诗人既怅然往年旧事:“往事不堪回首忆,百姓水火煮人生;”《忆六十年代》;又对利民新政大加赞赏:“一曲免税减负事,唱的老农泪涔涔;”《看戏》;游览周庄名居,他在波光船影中引发的却是哲人之思:“沈家后生谢门客,男儿无志枉为人,”那境界,那主旨,已经远远不是一个观光客了;在苏州园林小径上徜徉,他悟出了“官亦有道”,与时俱进,不可执偏。“皓首穷经砺一训,从政内方外须圆”《苏州拙政园》;即便是拔一颗牙,诗人也竟有异思:“齿生迟换早,舌至老乃全。个中有深意,请君细品研。” 这确实是需要宦海中人深长思之的一个长久命题?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抠蠹,偏执岂及乎圆融?好官是众生之福;有好官才有建树,要有建树,必先自保,这是在官场角逐中不可讳言的道理。明乎此理,必先谙于治乱。洞悉凶险,广结善缘,进退有据。必先下盘稳固,才可盘马弯弓。否则,毫无提备,草率出场,或坠陷阱,或中暗箭,终有忠肝义胆,精忠报国,亦无非是奸佞刀下一块鱼肉,风波亭上一缕冤魂。于人于己何用?于家于国何益?启华先生旁观者清,他的深悟对为政之人大有助益!

  “生太平之世,处湖山之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得此,可谓全福”,这是古人评定家道的“金六福”标准。拿这个标准来对照郑启华先生,他的确算是个大福之人。虽然生于离乱,人生多难,但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春风化雨已经吹尽愁云惨雾,把他心地照得空阔澄明。“六旬愚翁阡陌上,惯看春播秋耕。一生辛苦何所赢,满目青山绿,一映夕阳红。”《临江仙·六十述怀》。这阳光的心态,惬意的笔调,是诗人和具有相同人生遭际的共和国公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盛世风景,深情舒缓了国运礼赞,我们由此可以感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愿诗人写出更多更好的诗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