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秋 意
圆融无碍
铁汉、智者和诗人
神 话
鹏程万里
黄鹂从梦中飞过
同名的尴尬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名的尴尬
□李福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有一个想法,想建议国家立法禁止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姓名,而采用至少四个字的名字,如香港的范余丽泰、陈方安生等。因为三个字姓名重名的太多,不仅给国家管理带来不便,也会给个人生活带来许多麻烦。我自己就多次遭遇同名的尴尬。

  我是1965年冬天参军的。1966年9月,父亲到部队看我,路过郑州时,一条“打倒李福祥”的标语竟把父亲给吓出了一身冷汗。父亲是个文盲,充其量汉字认识的字不会超过50个。但他认得自己的名字,认得自己孩子的名字(这名字是他给起的),加之当时正是“文革”初期,村子里满街都是打倒这个,打倒那个的标语,他于是就认识了“打倒”二字。在我们驻地的车站,当他看到我时,第一句话就是:“我以为你被红卫兵抓起来了呢!”那天晚上,我的班长、排长到招待所看望他,当听说老人家在郑州被那条标语吓出一身冷汗时,不由大笑起来。排长说:“那个李福祥很可能是省里或郑州的什么领导,可不是你的嫩娃子哟。”说的父亲也笑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有一次探家,我给一个战友带了100元钱。那天我骑辆自行车去十几里外的那个村子送钱,回来走到一片坟地边时,车子链掉了,我安好链条,到坟地的草地上擦手上的油污,无意中却看到一块墓碑,上书:“李福祥之墓”,我不仅愣在那里,心里直叫苦:惨!我竟然用了一个死人的名字。

  1986年,我转业回到了故乡,被分在政府机关工作,一天,我到粮站买面粉(那时还是按购粮本供应,程序是先交购粮本和钱,由办事人员在所购月份一格写上数量,盖上章,然后呼着本子上名字将本子撂到柜台上,购粮者凭本子上的数量到一旁的面柜里称面粉),我刚把本子递进去,就听收款员叫到:李福祥!接着将一个粮本扔到柜台上。我慌忙去伸手,却见旁边一个与我年龄差不多的中年妇女一把抓过粮本,一边极不满意地瞥我一眼:“这是我爹的!”我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呆望着这个一脸不高兴的老乡,本想对她说“我就是李福祥”,但看着她那理直气壮的神情,又说李福祥是她爹,我话到嘴边没敢说出来。幸亏这时收款员又喊了一声:李福祥!接着把我的本子撂到柜台上。当我拿起购粮本时,我发现收银员看看我,又看看那位正在称面的中年妇女,那目光分明是说,怎么两个人一个名字?而那位妇女分明也听到了收银员这后一声李福祥,她低着头,仿佛是理解了我刚才伸手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年元旦,我收到了一个从临县沁阳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到:我一直以为李福祥是沁阳的李福祥,当我找到沁阳的李福祥时,才知道我要找的是博爱的李福祥……后面的署名是:蔡诗华。原来我转业后,曾在焦作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数十首(篇)诗歌﹑散文,其中有不少是写部队生活的。而沁阳也有一个李福祥常有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这位蔡诗华是沁阳驻军的一位诗人,我也多次读过他的诗作,也曾有过前往拜访的念头。不料他却先寻找我了。我久久凝视着这个明信片,在为诗友“求其友声”的真诚感动的同时,也为自己名字给诗友带来的麻烦而尴尬……

  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天,我在办公室翻报纸,突然河南日报头版的一条大字黑体标题磁石般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李福祥同志追悼会在郑隆重举行。”我一口气看完了这则新闻,原来,这个李福祥是个老革命,“文革”前是省委领导成员之一,“文革”中饱受磨难,“文革”结束后才恢复工作。这时,我想起了30多年前父亲在郑州车站看到的那条标语。是的,那是这位老革命遭受磨难的一幕。而同时,因为同名,我的父亲也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时,电话响了,是我的一位朋友打来的,他说完了正事后,突然话锋一转说:“老李呀,我可对你有意见……”问他啥意见,他说:“咱们离得这么近,你的追悼会也不通知一声,我至少还该给你送个花圈的呀!”我知道他是看了那条新闻后的调侃,也就跟他调侃道:“好,好,真到我的追悼会时,我一定亲自打电话通知你……”我俩在电话里笑了起来。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