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含岭、李晓艳)今年年初以来,市环保局把“人民在心中、转型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与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把主题实践活动主动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中,以服务全市项目建设为中心,积极创新环评审批机制,通过简化审批、委托审批、打捆审批、压缩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和建立总量保障体系、巡回服务等多种形式,着力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市环保局从一切服务于全市项目建设、一切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出发,积极创新环评审批机制,主动做好内部协同和外部协调工作,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一是下放审批权限。2011年以来,市环保局根据《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将属于市局审批的部分污染因素单一、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事项及环保验收权限,以文件形式委托给县级环保部门审批和验收,项目单位可以直接到当地环保部门办理环评手续,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费用。另外,对于符合当地发展规划和投资导向,且技术含量高、环境影响轻的市级审批项目,根据项目选址、工艺等情况,随时委托县级环保部门审批。二是简化环评审查环节。对于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已经审批,且入驻项目符合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划、符合环保准入条件、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项目,不再进行环保技术评估,直接进行审批。三是实行打捆审批。对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中涉及的多个项目,进行一次性打捆审批,项目可在审批后的5年内分期实施。其中,对同一家企业的多个规划项目,可由该企业统一编制项目环评文件;对不同企业拟建的多个类型相同、环境影响较轻,且符合集聚区准入条件的项目,可组织打捆编制环评文件,提出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要求,对其中的项目分别进行批复。四是压缩审批时限。市环保局进一步转变项目管理方式,实行提前介入、贴身服务,开辟环保审批绿色通道;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对项目服务提出的“提前介入,专人负责,全程配合,跟踪服务”总要求,对市批项目做到“贴得紧、跟得上、服务好”,对省部级审批项目做到“专人包、跟着跑、服务好”。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相关必备材料齐全后,在取消环评深度受理程序、委托县级环保部门审批等间接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环评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五是对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市环保局对于省市重点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全程指导配合,跟踪服务,做到项目单位随报随受理、随到随办,属于上级环保部门审批的,努力做好企业与上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