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党的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
高度“重视”
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
集团公司如何控制子公司财务
稳定市场预期
提高经济内生增长能力
坚决清除政令不畅的“堰塞湖”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的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
□杨家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讲,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这四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两句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后两句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前两句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后两句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

  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于党的初创时期,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一、产生于党的初创时期。1920年起草、1921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要让劳动群众的势力发展和团聚起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这可以看作党的群众路线的萌芽。这一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时凝聚着全党的集体智慧。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也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二、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强调要按群众路线办事,一切经过群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对大革命时期形成的群众工作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一是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概括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三是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还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还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提出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就使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七大首次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系统总结。毛泽东在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和闭幕式讲话《愚公移山》中,都着重讲了群众路线问题。党的七大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地阐述群众路线问题,概括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党的七大强调,我们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与毛泽东思想根本的思想。党的七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党的群众观点作了系统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并强调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党的八大将党的群众路线写入党章。党的八大根据执政后党的状况发生的变化,第一次在党章中写入了群众路线概念,要求必须不断发扬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传统。根据毛泽东的论述,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邓小平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一是从党的性质和宗旨上强调了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二是从工作方法上强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

  三、丰富和发展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根据新的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出了更为明确、简洁的概括,即“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指出,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这个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价值,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与党的群众路线很好地融合起来: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手段;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又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的最好体现。2002年至2012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成为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八大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顺应人民期盼,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这项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预见,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作者系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