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弹棉花的继承者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弹棉花的继承者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艰苦的劳动换来的是灿烂的笑容。
  ↑锁条被子边也就是一分钟的事。
  ←先进的梳棉机、引被机已完全替代传统的弯弓、盘子磨。
  ←李小勇正在弹棉花。
  →李小勇的午餐经常是一碗简单的浆面条。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影报道

  今天要说的主角是李小勇,听名字像男人,其实她是一个像男人一样坚强的“弹花”女人。

  “弹花”,也就是“弹棉花”,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脑海里对这门行当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特别是对于许多年长的父母而言,那年代孩子娶媳妇、女儿出嫁,还真是为弹棉花、引被子而累弯了腰,不但要寻觅最好的弹花匠,费工费时,还要找来七大姑八大姨和有儿有女的街坊邻居,用红线一针一线地“引”被子,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随着蚕丝被、鸭绒被、驼绒被等种类繁多的被子占领市场,做棉被的人家少了,用棉花的量也少了,弹棉花这种古老的手艺在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旧时的弯弓、磨盘、弹花锤也已被现代机械所取代。

  在市地税局北墙外的旮旯里,有一个不起眼的所谓“大型弹花引被店”,那就是李小勇独自一人苦心经营的门面。

  在其租赁的不足30平方米的操作间里,弹花机、引被子机、柔板机一应俱全,起早贪黑、心灵手巧的李小勇利用这些设备像变戏法似地让僵硬的旧棉被的棉花变得渐趋疏松,梳棉、铺平、拉线、磨平,整套的工序下来,一条柔软的棉被便大功告成。

  “单人被5×7尺,需用5斤棉花;双人被6×7尺,需用6~7斤棉花。” 李小勇一边加工棉絮一边耐心地向前来询问的客户解答。

  “地道的新疆棉,货真价实,加工过程可现场监督。” 李小勇一句真切的话语,立马打消了顾客的疑虑。

  过去,一天累死累活也只能做1条多被子,现在李小勇一天连弹带做一口气能做近20条。进入8月份,李小勇便开始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这样的场景要持续到春节前。

  弹棉花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劳动,或许是工作辛苦,或许是灰尘太大,现在,虽然有先进的加工设备,但从事这种古老行业的人已越来越少了。

  男人干的活都让李小勇干了。

  说李小勇是一位坚强的女人,是因为她生活中的多灾多难。

  1981年出生的李小勇,老家在周口市沈丘县洪山乡,靠着弹棉花的手艺,她像男人一样在焦作已拼打了6年有余。3年前,李小勇的爱人因疾患离开人世,留下2个年幼的孩子和40万元的债务。

  为了抚养孩子和还债,李小勇拼命干活,好在经常有热心的焦作人帮助,李小勇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弹棉花的生意也逐渐红火。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