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涛
近日,一则新闻让人五味杂陈:一对80后啃老小夫妻,双双待业在家。生下2个孩子后,妻子再次怀孕,小夫妻竟发帖以5万元价格把女儿卖了。更令人吃惊的是,当他们得到卖女的钱后立刻上网,购买iphone手机、高端球鞋等物品,不多久就将数万元挥霍一空。10月17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拐卖妇女儿童罪对二人提起公诉。
尽管当事者的作为实属可恨,其所受惩罚也罪有应得,但笔者仍然以为,网络及大众媒体的口诛笔伐确有过度解读之嫌。毕竟,这类新闻仍属极少个体发生的极端个案,一旦对此过度解读,更易产生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
如此担忧绝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以及移动自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对某一个个案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常常表现为远离事实的想象和解读。比如,一辆车撞了一个打工者,有些人就会过度阐释成“富二代”群体的嚣张,阐释成富人与穷人的社会冲突;一个官员与平民发生冲突,就会阐释成官与民的对立。素不知,如此众多的过度解读背后,还有着这样的群体代表:为救员工出火海而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最美“富二代”周江疆、三次勇闯火海奔向后厨关闭煤气罐阀门的“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
当然,诸如这对“卖女挥霍的80后夫妻”也确实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就从一个这样非常细微的行为中,生发出某种宏大的象征意义和对整个80后全称的判断。因为一旦将这种意识形态的立场和宏大的价值观嵌进个体事件的分析,很容易偏离就事论事、就理说理的轨道,而走向过度解读的宣扬歧途。
如此的过度解读易生偏见、戴标签,稍有不慎还会自打耳光。比如,那条“重庆女孩要临时工母亲滚回去”的消息在微博上疯传后,成功“倒灌”进入各大传统媒体,成为转载、评论的热点。一时间,“叫母亲‘滚回去’,都是溺爱的错”“叫母亲‘滚回去’的女孩,是怎么炼成的”等论点撞击着人们脆弱的内心,并引来诸多讨伐。然而,最后的结论却证明这是一个假新闻。
更重要的是,如此的过度解读易被延伸、致误伤,且让人不容易看到问题的“根本解”。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盛行起一种“吸引眼球”的风潮,认为新闻比拼的就是“吸引眼球”的能力,谁能做出更新角度、更刺激人心的消息,谁的传播就更胜一筹,就事论事反而好像变成了浅薄、平庸的表现。其实,贴近事实本原的“就事论事”不仅已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且更有利于让广大民众看到“80后夫妻卖女挥霍”背后的根本症结——那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劳动价值的物化衡量,致使社会泛起的一种浮躁之风,已使部分人迷失在金钱至上、虚荣攀比、只为享乐而活的畸形人生观里不能自拔。只有让更多人明白了这些,才更能促使我们我们整个国家、民族在面对当前道德风气、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压力下,重拾勤俭、质朴的简单美和仁德、诚信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