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庄稼,
是秋天写诗的笔
红砂精舍的茶香
生在竹乡
人物画
圆通寺
街屋娘
纤歌凝而白云遏
六旬老人昏迷晕倒 医生大脑深处“夹瘤”救命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砂精舍的茶香
□韩 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红砂精舍是坐落在解放西路上的一座“文化沙龙”。这个集画廊、茶社和文化艺术品展览于一身的处所,之所以未用常见的店、堂之类字眼,我以为其妙之处就在一个舍字。唐代大诗人戴叔伦曾作七律《精舍对雨》,来抒发自己淡泊世事、潜心隐修的情怀和志趣。诗中的精舍确指的是书斋或学舍,广义上还可引申至聚集生徒讲学之地——红砂精舍的主人是否别有鲜意?我们就只有想象了。

  初到红砂精舍,是秋日的午后,刚刚开业的门前虽然没有硬化,却别有一种乡野的风情;前方不远处的杨树林在秋风中哗哗作响,右侧一面酷似徽派建筑里马头墙的照壁,灰砖砌成,绕有画意,仿佛将门外的风景和市声隔离得清远——得闹中取静之美的宅堂,当下早已不容易找到了。

  阶前是一排修整有形的长绿灌木,在犬牙形的花圃里看上去虽然普通,却与周围古朴的环境极为和谐。这种原生于南国的植物与放在台阶上的秋菊,黄绿交映,色彩醒目而不渲染,颇合精舍的风格。

  精舍不均等地分为两进,皆正堂两厢结构,由放满木雕石刻等工艺品的正门连接左右两块。右边是书画展厅,左边是茶室。展厅有点喧嚷,但主调却是悦耳的古筝,细辩仿佛是《高山流水》。经询问得知,这里正在为本市一些不知名的书画家作品布展。不绝于耳的乐曲回荡在烟熏色的墙壁上,似有一丝回音,让人顿感这清雅素淡的展厅恍若空谷,使这山水之音更显得绵长而又悠扬。

  踏着青砖铺就的地面,可以让人随便而又舒心地走动,再折回置满石刻木雕的中厅。在状似红莲的顶灯发出的温和光芒下,山村的石碾、磨盘,农家妇女的织布机……都在这透着禅意的光影里静憩。一瞬间,我想到这些物件的前世今生,或许是某个农家的传世珍宝,抑或是哪位村姑心爱的嫁妆!此景此物若要苏东坡来说,那便又是“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了,只可惜我却很难写出如此精美的文字。

  默念中,我被一位衣着大方又不失风雅的姑娘请进了茶室。相对另外两个厅堂来说,这里的陈设似乎更为讲究。三面墙壁上除了置满各种盛茶和器皿的木架之外,另外两面,均是临摹古人的山水古画以及西洋油画。茶桌用纯木的榕树根雕而成,椅窗靠中堂而放,周边有四个同质树根做成木凳,席间有两位似曾相识的客人含笑起身欢迎我入座。

  初识的友人在姑娘准备沏茶的间隙,开始就茶论道,从他们不经意的谈吐中,大都透出一种见过世面的优越之感。并不时地通过目光的对视,也希望我参与话题。为不使自己显得对饮茶知识的寡陋,我只有以笑代言,同时随手拿起一本桌角上有关茶艺的书籍翻看。当目光看到“文人与茶”一栏时,我想到之前读过的旧书……

  早年读明人唐伯虎传记,对其所谓的轶文趣事早已淡漠,而他的《事茗图》和《品茶图》却随着岁月的递嬗,印象及体味却愈加深刻。一代名家因科举失败、婚姻不幸而落魄江湖。后人因受冯梦龙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影响,大多口传的是他嗜酒如命、疏狂不羁的风流韵事。我总觉得这种以讹传讹的渲染,对这位历史上真实的江南才子有失公允。因为单凭他的这两幅传世名作,就足以说明他不可能是酒徒,而应是地道的茶仙!

  唐伯虎一生写茶、喝茶、画茶。《事茗图》和《品茶图》当是他作品中彰显茶文化的传世名作。他在画中用自己炉火纯青的山水人物笔法,勾勒出的高山流水、巨石苍松和飞泉急瀑、茅屋、竹林,持杖老者和抱琴书童、琴女……或近或远、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都宛如世外桃源。难怪作品的收藏者朱元彰第十七子朱权在厌恶了宫廷斗争之后,最向往的竟是画中的意境。

  在我的记忆中,北方人不太懂得饮茶,普通人家也少有饮茶的习惯。倒是对喝酒很有研究。凡有饭局,餐桌上菜虽然普通,而什么大曲、特曲、老窖,清香、浓香、酱香之类,几乎都能说出个究竟来。

  我虽对饮茶涉猎较早,但是不敢说专注。年幼时见祖父每次泡茶(现在想来应该总是些劣质的茶叶),总觉多余,认为既然解渴,何必要泡在壶里,再倒入小杯中喝呢?也曾多次端起祖父的茶杯小饮几口,但直感有种苦味,所以从未上瘾,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特别专注的研究了。成年之后方知茶叶不仅有青红黄白之分,而且还可列出龙井、普洱、乌龙数类不等,但依然是遇到什么就喝什么,也可谓尝遍了大江南北眼花缭乱的名茶乃至漂洋过海舶来的洋茶。可是似乎总忘不了少年时代喝第一口茶的味道。

  姑娘在古朴的紫砂壶里放进普洱茶后,加入开水轻轻摇晃,继而娴熟地将茶汤倒掉。再倒入开水时,壶里已散发出溢人的清香了。一分钟后,沏好的茶水全部倒入一个透明光洁的玻璃器皿中,接下来依次斟入我们每个人的茶杯。氤氲的雾气从茶杯的端口向上升腾,那份温润、那份诗意和闲情倒真可用卢仝“尘虑一时净 ,清风两腋生”之诗来形容了。

  身边两位颇似见过世面的客人,此刻与我一样入境,在忘我的陶醉中,听姑娘介绍茶叶的前世今生,以及红砂精舍的其他话题。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不到三十岁的姑娘竟是这精舍的主人。两年前她辞掉省城收入颇丰的银行工作,不仅重拾她大学专业的旧业,而且为广大文友们提供一片清幽之地,品茗闲赋,得悠然之乐。据我所知,开业以来,她对本市那些不知名的书画界朋友作品展览,几乎全是免费的。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叫用赚钱的事业养活不赚钱的梦想!

  那么,红砂精舍主人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很久没有再去红砂精舍了。而心中所念且脚步未至的地方,则又往往最为牵情——红砂精舍以文经商、以商养文的事业经营得怎么样呢?

  记忆中曾经有过那么几次,曾放慢过路经那儿的脚步或车速。但是在我停下来那瞬间,仿佛联想到了晋人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以至我又“造门不前而返”。

  也许,我已闻到了那精舍的茶香,似乎也早已释然了主人的梦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