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至今犹说陈光甫
修证如盐
孙杨的道歉能服众吗
星巴克暴利之谜
屁 豆
奢华与教养
《爸爸去哪儿》火热说开去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证如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修证一词,本是佛家言。修行证理,意指世人皆应勉自修行,证悟真理,以使勿沦苦海。而余以为《大学》三纲八目之修身养性,亦如佛家之修证,皆当如盐,无恶亦无好,时时来熏修。

  无论您是否认同,在当下的社会思维中,物质化的成功已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唯一标准,致使人人皆言道德沦丧、梦想不再,一切好像都发生了变化,老实变成了木讷,信义变成了傻瓜,奉献爱心者被视为另类,伸出的援手被怀疑动机……

  然而,与此同在的还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爱心的涌动似乎又从未间断,公益慈善似乎也日益蓬勃,即使是在我们身边的众多普通人,仿佛也以参加爱心活动为荣,并心自欢喜,这其中究竟是大家又重新找到了信仰,还是在敬畏着什么?

  也许原因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奉献和执着中,所呈现出的是这个社会正在发生怎样的演变,而在演变的过程中还有部分人,怀着怎样的一种浪漫的激情在为理想而奋斗,为美好而努力,而这种理想与美好在现实面前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或是看似无力,但这种理想与美好恰恰是历史传承给它的。

  当然,当历史走到今天,它面临着新的现实问题,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君子必慎其独”的修齐治平大片,或是一份单纯的好人好事榜单,它所能说明的问题也变得复杂了。但无论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趋向物化,其中必有一个故有的价值坐标系亘古不变。

  正如《大学》有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话一言以蔽之,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仁者使财,用之有度。

  如此论述,在其他经典中亦不鲜见。《庄子·逍遥游》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论语·雍也》有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修证如盐,正是因为这个社会时刻需要自我的内心观照,亦如食盐是我们生活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更是维持一个民族群体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

  修证如盐,之于个人是“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之于群体,则是“官不觉官、民自为民的平静政治生态”,映射到社会世态中,就是一番各安其道的清明之景。而如此则必须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强力引导,这种引导折射到政策制定中,就是“官不与民争利”,在《大学》中的表述成为了孟献子的一段话:“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果如《大学》所言:“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当下,无论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必需,还是群体社会世态的忧虑,都只是我们论说的由头罢了,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对这一事实形成过程的动因寻根和发展趋势的因果推论,并以部分先知先觉者的智慧打造出世态的“原貌”,开掘出清明世态的内在魅力和根脉。

  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故今读《大学》中“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句子,重温“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的箴言,其本意就是拿起传统文化的武器去真正击打社会世态的现实,使之火花四溅,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放射出修证自身的强劲张力。

  即使你我知道,传统文化的回归虽非定然万能,但若没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根髓的传承,肯定会如饮食无盐,而身体乏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