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威风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11月推出的《圈子·段子之民国陈光甫:一个领先时代的银行家》一书,对陈光甫这位民国被低估的中国企业家、被忽略的华人金融领导者进行了重现。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真正的银行家要有服务精神,要有担当与责任感。真正的金融家要有创新意识,同样要有强大的风险控制与业务运营能力。这几点,在陈光甫身上都能充分体现。而且他商而优则仕,由成功的民营银行创办人,加入了政府主持币制改革大业,与美国等外国政商博弈,为当时的经济“白银时代”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身寒微,但是依靠勤奋与智慧,陈光甫在80年前,就成为了一个国际瞩目成功的华人金融家。这种地位获得的尊重,远非后来依靠资产庞大而成为世界大银行的国企干部行长们所能相提并论。陈光甫一直想做一个独立的银行家,他在1909年回国后加入江苏银行,目睹的却是金融界官办银行公私不分、腐败勾结的诸多黑幕。受此刺激,他决定独立门户,而要开创一个新局面,他要走的道路则是七个字:“银行完全商业化。”当然,此愿望在军阀割据的民国,谈何容易。不过,实事求是来说,他做银行确实很有一套,他凭借“一元开户”“整存零取”等灵活多变的经营手段,在11年中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海银行)的储蓄业务做到了3244万元,全国排行第五。
上海银行从1929年到1936年的8年间,其存款额始终占全国所有银行总存款额的10%左右,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竟达到了创纪录的20194万元。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一直渴望获得独立地位的江浙银行家,逐渐成为了这个国家举足轻重的金融力量,可惜的是即使是这样的表面繁荣也难维持。在内战纷扰之际,日军侵略,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与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再次被打断。
难得的是,早就是富家翁大可以到美国逍遥的陈光甫,在抗日战争期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游说各国政府与各种国际组织,为民国政府争取到了难得的国际援助。仅此一点,他就足以与其他行业的民族企业家比肩。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任职政府,但是不依附权力,不取悦权贵,所以到了70多岁的高龄,他还要为自己首创的银行的权益而在大洋两岸奔走,晚节不亏。在和政府的合作中,不管出于自愿或是不自愿,陈光甫在自己与国家政权的合作过程之中,一直在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更为难得的是,没有出现当时乱世下的利益输送与苟且。由这点来说,也是担当得起现代金融家这个称号的。
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百年的商业史之中,陈光甫是被严重低估的企业家,他专业、职业,更有现代视野,一直活跃在各个时代的商业前沿。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有过一位如此优秀的银行家、金融家与企业家,这也是我们为何多方搜集资料,延请高手撰写这本书的最大原因。
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开放民间金融、规范证券市场,这些都是中国金融业亟须进行的改革。在此时,我们重温陈光甫的一生,就是对金融从业者们的国际视野、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的期许。我们也希望中国的今天与未来能够出现更多的陈光甫。
(书名:《圈子·段子之民国陈光甫:一个领先时代的银行家》,作者:十二叔,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