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允安
每天清晨,沁阳市祥和敬老院西万分院的老人们便会早早起床,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有的在护理员的搀扶下,在敬老院幽静的花园中散步。对于不愿锻炼或不敢锻炼的老人,院长张慧青则会像哄婴幼儿学步那样,在前面拍着手鼓励……
有的老人认为住进敬老院就是等死,而该院已经先后康复出院了四五位老人。西万村有个铁路妈,今年春季进来的时候因为脑梗塞后遗症严重瘫痪,经过3个月的康复锻炼,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7月份她的儿女高兴地把她接了回去。虽然这样会减少收入,可是张慧青觉得能让老人康复怎么说都是一件善事。还有马文斌老人,去年因为腿部骨折住进该院,为使老人不落下后遗症,张慧青每天搀扶老人锻炼,3个月后,老人康复得非常好,家属也将他接了回去。西万村的董小周老人,今年春季刚来的时候,因为脑梗塞后遗症严重偏瘫,手脚都不会动。张慧青和护理人员硬是一点一点搀扶着他坚持锻炼,现在的他高兴起来还能够丢下拐杖扭秧歌呢。宋启英老人的儿女们都比较忙,老人长时间没有到户外活动过,5月份刚来的时候面色苍白,神情麻木。在敬老院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老人无论肢体还是语言都得到了恢复。现在每当儿女开玩笑说“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接回家里”,她就表现得一定听话,变得乖乖的。
这里,不光注重锻炼,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老人们和护理人员一起演节目、做游戏。张慧青带头给老人们唱歌、讲笑话,护理员小苗带着老人们扭秧歌……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说起这些,张慧青深有感触。自从2011年开始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以来,她一直在考虑:“如果我是住在这里的老人,我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今年3月份,她到北京参加全国养老机构优秀女院长培训班之后,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她说传统的养老服务解决的是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在敬老院里生活的老人们,大多数是偏瘫等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所以,敬老院不仅要让老人们住好吃好,还得让老人们活得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