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颖、冬霞、士方)今年年初以来,孟州市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推行“望闻问切”工作机制,治标也治本,真正达到“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
“望”,即承办人仔细审查卷宗材料,重点是看公安机关制作的社会调查报告,对未成年人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平时表现、犯罪原因等全面把握。
“闻”,即承办人为全面了解涉案未成年人的一贯表现及案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到“三个深入”:一是深入未成年人生活的社区、村委走访,了解其平时表现、社会交往、监护人的情况等;二是深入侦查机关,了解案件办理期间涉案未成年人的表现、办案人员看法;三是深入被害人工作、生活的地方走访,征求其家人和邻里的看法,评估犯罪行为对被害人以及社会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如该院办理的杨某放火案,16岁的杨某因盗窃时未找到现金,就将被害人的商铺点着,造成损失5万余元。走访时了解到,被害人有一个脑瘫的儿子,商铺是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商铺的烧毁对其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纵观全案,该院认为,杨某的行为十分恶劣,遂依法对其批准逮捕。后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问”,即承办人严格遵循办案流程,做到“三个必问”:一是必问涉案未成年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讯问提纲,并在讯问时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和帮教;二是必问监护人,了解未成年人平时表现、家长平时的教育情况;三是必问被害人,征询其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如该院办理的李某寻衅滋事案,17岁的李某酒后将他人打成轻伤,双方在赔偿数额上有些分歧,该院一方面耐心细致地给李某父亲做工作,另一方面引导被害人合理要求赔偿。经过十余次的反复协商,双方终于达成赔偿协议。李某被该院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被释放后李某后悔不已,表示返校后要用功学习回报社会。
“切”,即承办人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全面“把脉”后,综合具体案情、社会调查等情况,作出处理决定,并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资源,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量身定做一套行之有效的跟踪帮教措施,并定期考察回访,尽可能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早日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