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笠
“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会选择所学专业的行业,我却有幸来到多氟多,为了最初的梦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说这话的人是刘兴福,作为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科的副科长,刘兴福一直在为锂电池的研发工作做着“心脏搭桥手术”。
初见刘兴福,他羞涩却不失幽默,在郑州大学学习应用化学的他,幸运地一毕业就开始从事和专业有关的工作。“虽然我在别的单位也接触过锂电池,但始终觉得一知半解。”偶然的机会,刘兴福应聘到了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陌生的环境,刘兴福却感受到了异常的温暖。
“初次尝试研发热板焊机时,由于人生地不熟,我不知道和哪个部门结合。正在我举步维艰时,同事们的帮助,让我感到了多氟多这个大家庭真的把我当成了一家人。”刘兴福告诉记者,传统锂离子电池都是用钢壳或者铝壳封装,在内部压力达到10公斤的时候,金属外壳会爆炸开来。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芯采用铝塑模包装,当内部承受压力突破时,外壳会慢慢撕裂,并不会产生爆炸,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钢壳或铝壳电池存在爆炸的风险。但从研发到生产需要许多部门的许多道手续,面对他来到多氟多的首次任务,刘兴福暗暗着起急来。没想到同事和部门领导知道了此事,纷纷开着自己的车,一趟一趟地带着他去办手续,这让刘兴福第一次感到了“家”的温暖。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肩负着产品研发、工艺制定、品质保护三方面的工作。刘兴福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大学时怀揣的梦想,开始了在多氟多踏实的每一步。早到晚归,刘兴福和技术科的工作人员每天80%的时间都要在生产流水线上巡查。“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术科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我们就像是给心脏检查或做手术的医生,有病治病,没病预防。”据他介绍,他的工作虽然每天有所重复,但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在一次巡查中,我及时发现了部分软包装锂电池无法封装,这在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可是重中之重。”刘兴福及时取了样品,记录下了问题电池的厚度、参数、充电时间等数据,一一排列开来,地毯式排查问题。找到问题后,他又把同事们召集过来,一起讨论,然后才放心地去和生产部门结合解决问题。
技术科,顾名思义,研发新技术,改进旧工艺。但刘兴福对技术科是这么解读的:“技术科是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市场的,所以我的每一步都要从全局考虑,始终保持服务意识。”除了忙自己的工作,刘兴福一有时间就去生产一线、工程部门取经,“只有我们各部门统一了思想,才能相互配合,把多氟多的锂电池推到更高的平台。”在电动汽车繁荣的背后,其核心技术动力锂电池呼之欲出。“当然,用于电动汽车、电动大巴的锂电池越轻越好,越小越好。这就需要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电压。我们的产品与传统的电动车动力锂电池相比,电压高了20%,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刘兴福告诉记者,由于家离得远,周末才回趟家,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锂电池的发展和近况。随着技术科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多氟多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制造大部分使用国产化材料,同时电池的性能也取得了突破。如在将电芯的电压提升20%的前提下,循环寿命提高近2倍,-25℃的环境中放电容量达到75%。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小体积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贵。目前,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锂电池性能已经达到了3~5年的使用标准,每天全充全放一次,可以达到2000次充放。而据了解,目前行业内普遍能够承诺仅有1000次充放。
面对未来,刘兴福谦虚地说:“我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为多氟多新能源锂电行业的发展全力以赴,努力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