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转型,更像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转身。国人常讲闪转腾挪,既然是转身,必然会有一个基点,如若再找到支点和切入点,闪转腾挪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焦作坚持把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瞄准全省先进,拉高发展标杆,整合优质资源,突出创新机制、强化载体、破解瓶颈、融合互动四个着力点,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1~8月,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5.78%、58%,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8.3、3个百分点,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15 %、72.9%。
截至2013年8月,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超280.93亿元、建成道路747.25公里、管网1449.5公里、标准化厂房614.3万平方米、电网467.8公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对于正渐次展开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宏伟蓝图的焦作而言,此语尤甚。然而,转型示范,绝非易事,需要思路上有大突破,作风上有大转变,产业结构上有大调整,企业创新也要再发力……
本报记者 孙国利
产业集聚
找准转型提升的基点
在一定的经济状况和市场发展水平之下,受需求、资源、技术和产品价值的限制,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一个区域,都会出现增长的极限,都要经历转型的阵痛。
经济转型,要义在“转”。一个“转”字重千钧:不转,没出路;不转,难发展。这个“转”,不是抛弃,而是扬弃。“转”,就是把原来的基础打得更牢,把固有的特色转得更突出,把发展的优势转得更明显,进而闪转腾挪,实现华丽转身。
由此,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构筑产业集聚区载体,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就成为焦作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基点。
由此,焦作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了《焦作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重点实施“21315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培育了风神轮胎、中原内配、多氟多等20个集群龙头企业,打造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1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了厦工机械配套产业园、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等300个主导产业培育重大项目。2012年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形成了孟州汽车零部件、焦作工业现代化工等4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武陟装备制造、焦作经济技术装备制造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由此,焦作印发了《2013年焦作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力争到2013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2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从业人员人数突破18万人,新建道路100公里、管网200公里,形成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产业集群、 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产业集群。
由此,焦作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抓手。高度重视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采取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取得了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带动效应。
定向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焦作先后引进中国兵装、奇瑞汽车、东风汽车等1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在北京成功举办武陟对接央企活动,签约国药集团、中海油集团等6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在北京举行对接央企活动的县,并在去年全省大招商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为全省两个先进县之一作典型发言。
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焦作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抓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突出建链、补链、延链招商工作。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延伸,积极与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其中引进投资25亿元的年产61万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仅用232天,刷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项目建设史上的纪录,实现了提升拓展的新突破。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3年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焦作可谓硕果累累:市政府、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焦作)有限公司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产业集聚区表彰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三。同时,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荣获2013年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观摩第四组第二名。这也是我市近年来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获得殊荣最多的一年。
数据显示,1至8月,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64.87亿元,连续7个月居全省第三位,占全市比重达到55.78%。1至8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利润总额105.2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占全市利润比重达到51.3%。1至9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3.9亿元,增长28.5%,占全市比重达58%;各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完成64.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1~9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573个,居全省第四,占全市在建项目的42.7%。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330个,居全省第五,占全市比重70.5%。1~8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448个,占全市比重38.7%。
重点项目
撑起转型示范新支点
如果说,产业集聚使焦作找到了转型发展的基点和方向,那么,重点项目无疑是撑起焦作转型示范的一个新支点。
毕竟,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重点项目的投向、结构、质量和效益,将直接影响平稳增长的质量和转型升级的成效。没有项目,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焦作抢抓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支点,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转型示范中的引领带动作用。2013年,省考核焦作的投资项目45个,总投资7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5.7亿元;市重点建设项目500个,总投资252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1.8亿元,项目涵盖工业能源、农林水、交通、服务业、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商贸物流、高新技术和新型农村社区9个领域。
为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分包省重点项目责任制和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焦作把“三个百分之百”贯穿重点项目管理全过程,作为考核重点项目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去年2月,焦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把重点项目建设与领导干部的任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按照“七个一”工作法的要求,焦作分包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解决存在问题。全面落实“一约二限三清四通五办”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工作,提升联审联批工作效率,截至9月底,省定联审联批办结率达100%,市定联审联批办结率达92.9%。坚持重点项目派驻制,先后向焦作电厂、龙源电厂、焦作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等重大项目派驻工作人员,前移战线,现场办公,做到工作在一线开展,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组织开展了金融机构服务产业集聚区专项活动,金融机构共走访企业50家,召开服务企业座谈会10场与100余家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搜集企业融资信息140余条。
今年前9个月,焦作45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0.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2%,投资进度位居全省第三位;53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8%,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十大建设”
抓住转型示范切入点
面对转型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理念,任何一个地方的转型发展都远不止这些,而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由此而言,旨在增强焦作基础支撑能力、构筑焦作转型发展新优势的“十大建设”之于焦作转型,不仅是切入点,更像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突破口,一刻也不能放松。
“十大建设”作为焦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拓展,涵盖了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投资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显著特点,对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对聚合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对增强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和倍增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开放型经济的“十大建设”,总投资831.7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74.3亿元。
如今,在怀川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十大建设”如火如荼,风起云涌。“十大建设”是焦作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和美好愿景。我们相信,以产业集聚为基点、以重点项目为支点、以“十大建设”为切入点的焦作转型路径,定能强力推进三化协调、促进四化同步,构筑起转型发展的新优势,建设美丽焦作,造福焦作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