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虽然今年干旱严重,但县里的抗旱应急保障工作非常有效,小麦生长基本上没有受影响。你看,俺合作社的小麦长势多好啊。”昨日,记者在武陟县小董乡北耿村金源农机合作社种植基地采访时,该合作社理事长柴金平指着地里青翠欲滴的麦苗说。
38岁的柴金平是当地的名人,作为一名农机手,他通过参加农机跨区作业攒下了一笔钱。近几年,国家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种地越来越有保障,这让柴金平有了干一番事业的冲动。2009年,柴金平靠着攒下的50万元积蓄成立了金源农机合作社,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走上了规模化种植的道路。去年三夏过后,他又以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一口气流转了700亩高产田,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3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谈起规模化种植的路子,柴金平说最多的一个词是有惊无险。今年,小麦扬花期遭遇低温天气,麦收前又降下“烂场雨”;玉米拔节孕穗期间遭暴雨风灾,随后又面临持续高温。虽然气象灾害不断,但靠着政府科技助农、减灾帮扶等行动和他总结的一套精细化管理模式,合作社的1300亩粮食依旧获得了丰收,每亩地产量都在500公斤左右。
虽然自然灾害不能预料,但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给农民种粮提供了保障。“金源合作社连续两年被评为焦作市示范农机合作社,目前有社员261户、大型机械65台。因为国家对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力度越来越大,所以我今年一口气买了3台玉米收割机和1台籽粒直收机。”柴金平笑着对记者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俺觉得合作社扩大规模的资金问题有望解决了。俺要建仓库、买烘干机,明年准备大干一场。”柴金平兴奋地说。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