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凉风习习的夜晚,饭店或大排档里的酒摊儿煞是火爆,人们三五一群,八九一拨地或小酌豪饮,或猜拳行令,把我国酣畅热闹的酒文化张扬到了极致。
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酒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择业升迁,还是生儿育女,祝寿归天,以及祭祀神灵,敬仰先人,都离不开酒。同学相聚要喝抒情酒;结婚升学要饮贺喜酒;事业有成要喝庆功酒;送别亲朋要饮酒饯行;甚至遇见烦心事儿,也要喝几口酒解闷。可谓“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饮,无酒不成礼”。
酒是一种特殊食品,是物质,但却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因独特的品行,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中,酒被认为礼仪的象征,饮酒活动,是人们学礼、施礼,进而达到人天合一的重要途径。
酒在国人眼里是很神奇的东西。寒冬下水的壮汉,入水前要喝几口酒暖体驱寒;有病有灾者,则喝药酒补酒健体强身;老百姓更是常讲酒肉朋友、米面夫妻,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视为一种人生理想;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关羽的温酒斩华雄,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诸葛亮的观酒德鉴人品等经典故事,以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无不昭示酒的魅力和用场。
酒有很强的仪式感,勇士出征,多以酒送行,中国古代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绝唱,而平素好酒的荆轲,在易水畔引吭高歌,也是在醉意中昂首远行。酒亦的确神奇。武松豪饮十八碗酒后打死了景阳冈上的吊睛白额大虫;李白斗酒后,敢“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让高力士捧靴。但真正能把我国酒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数内涵丰富的酒场。
宾主坐定后,每人面前倒上满满一大杯,主陪致辞后三口喝完一半儿,叫“三口到中央”;然后副主陪如法炮制,叫“六口到地方”。这杯开场酒,没谁能例外,因为喝多喝少是“酒平”问题,喝不喝却是态度问题,要不咋会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戏语呢?接下来是过圈或自由组合,它最能显露出在座者的酒量。酒场上没有穷富之分、贵贱之别,只有自觉豪饮和被动喝酒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在满座高朋中露弱,不能喝酒者,往往也咬牙跺脚喝它个一醉方休。
酒场这时像个舞台,刚坐下时或许大家还不甚摸底细,都正襟危坐地拿捏着,说的、做的也还文明。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顿觉彼此心肺贴近了许多,于是领导放下了架子是兄长,下级升了级别是老弟,有求于人者言语谦恭中带着随意“今后请多关照”,手握权柄者态度和蔼透出亲切“放心,只要能办决不推辞”,大家其乐融融,俨然同胞弟兄。许多难说的事儿,难说的话,都借着酒劲儿完成。在酒神的影响下,人们尽情解放人类的原始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痛饮狂歌狂舞,寻求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界限完全打破,人重新与自然和为一体,融入到那原始时代的统一之中去,如醉如狂。但酒尽宴残各奔东西后,彼此却又故态复萌恢复本色。
酒场这时又像战场,饮酒就像临敌,主人之盛情,客人之热情,友人之豪情,会使你“群情”难却,“众杯”难敌。遇到“一敬、二劝、三逼”,过饮、豪饮、拼酒、酗酒、就屡见不鲜。海量者尚可稳坐钓鱼台,不善饮的人只好醉态毕现,一败涂地。于是酒鬼、酒徒、酒痴也就不乏其人。酒场上,没有几个不是从豪言壮语、胡言乱语、自语自语到不言不语的。
但,酒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润滑剂,它能让陌生的人缩短距离变得亲近;让心有芥蒂的人一杯泯恩仇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还能让心胸郁结的人敞开心扉一吐真言。中国人爱说酒后吐真言,平时再多约束和戒备、提防,在酒的作用下,冰雪消融,从而坦诚相见。因此中国民间有“不饮者不可交”一说,难怪人们说“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但美酒虽好,莫要贪杯,那些喝酒中毒,喝酒身亡,就是一种悲哀了。切忌,醉酒误事,遗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