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地处豫北怀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诸多的焦作文化中哪些文化是我市的精髓文化,哪些文化需要跟我市的城市水系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在城市水系中怎么体现这些文化,其表现形式又是什么样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是汉魏文化。我市有山阳故城遗址、有举世闻名的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有竹林七贤、有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佳话传说。在我市水系建设中,把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按照实际大小重现在滨河重要位置,游客可以登上陶仓楼,了解陶仓楼的结构形式和功能布局,体验当时焦作人民的富有和高超的建筑技能。从陶仓楼上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应用到滨河的建筑设计上,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陶仓楼周围的园路铺装、园灯、小品饰物等在色彩、造型等方面应体现汉代风格。
借鉴南京夫子庙的经验,建议规划建设以汉代风格为主的步行商业街,主要经营焦作当地的特产小吃,如“四大怀药”、绞胎瓷、博爱的竹器、焦作柿饼、武陟油茶等。沿河设置“七贤园”,大面积种植竹林,竹林中布置林间小路,沿路设置姿态万千的七位贤人雕塑,有抚琴低唱的,有举杯畅饮的,有执卷吟诗的,有提笔挥毫的,不一而足。在滨河边建设造型独具匠心的歌剧院,举行文艺演出,演出节目比如汉代宫廷乐舞、古琴、古筝曲《广陵散》,以及体现朱载堉音乐精神的作品、七贤醉酒等历史故事的演绎等。
第二是太极文化。太极文化在我市文化体系中占有浓重的一笔,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极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太极文化和中国的易经结合,内涵博大精深,可用简单的符号、通俗易懂的解释体现太极文化。水与太极有相通性,滨河设置太极广场,岂不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周围的草地和绿篱的布置尽量以流畅的线性为主要构图,游人置在其中,犹如在太极的迷宫里。另外,滨河设置太极展览馆,展示太极拳的创建历程和创始人的生平故事。举办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定期举行太极拳、八级拳和猿拳表演和赛事,大力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第三是历史名人。焦作的历史名人不胜枚举,建议在滨河绿化带里设置历史名人文化长廊。沿着古色古香的林间步道,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开,如卜商、竹林七贤、王弼、司马懿、韩愈、李商隐、郭熙、何瑭、许衡、朱载堉、陈王廷、曹瑾等,甚至近代或当代的具有正能量和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奥运会冠军陈中、大孝至爱的谢延信、焦作市的劳动模范等。把他们的人物塑像、文章诗作或作出的成就篆刻在文化墙上,走在文化长廊上犹如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用心灵感触历史的每一个经典时刻。
第四是怀商文化。焦作的怀商文化主要因种植和销售“四大怀药”而闻名。沿河把“四大怀药”的雕塑配以文字介绍,说明各自的药性和对人体的益处,再建设小型景观建筑,作为“四大怀药”制作展示销售之用,如山药馆、牛膝堂、地黄铺、菊花厅等,景观建筑风格造型与相关药物有一定的关联性,体现怀川大地勤劳致富的经商文化。
焦作,因焦家作坊而得名,与诸瓷之首绞胎瓷的关系甚为密切。河流建设时设置大型的绞胎瓷雕塑,展示其制作工艺和流程,游客互动参与,体现陶瓷之祖的精神内涵,并阐释焦作的由来。
第五是灵泉的泉水文化、周王伐纣的周武文化、大运河的有关文化。焦作近代历史的煤矿开采以及南水北调穿城而过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拆迁安置、建设运河、管理运河等的记载和故事,在我市水系建设中都应该通过纪念碑、文化墙、纪念馆的形式加以表现。
总之,焦作水系建设要体现汉魏文化、太极文化、名人文化和怀商文化,焦作水系建设和焦作文化融合应为我市旅游发展添砖加瓦,要为我市产业转型提供精神动力,要为提高我市城市品位作出贡献。在文化体现形式上,主要通过建筑的立面风格、地面铺装、建筑小品、雕塑、标示系统、业态业种、绿化布置、故事演绎等方式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