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群众路线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级党组织和部门单位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这些政策措施在为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表现在:有些政策“浮在空中”到不了群众身边,有些政策“云山雾罩”让群众摸不着头脑,有些政策变化太快群众无所适从,有些政策信息量太大群众是一知半解。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农民群众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村客观实际的原因。解决此类种种问题,需要在群众身边多开些“政策课堂”。
“政策课堂”形式上要活,适应农村现实需要。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可通过飞信、QQ、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平台,定期为他们发送一些新政策、新资讯;对留守在家的农民群众可利用村广播、村务公开栏、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终端等平台,为农村群众讲解新政策。总之,在不影响不改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群众接受的方式,为他们普及这些政策信息。
“政策课堂”内容上要精,契合群众接受水平。由于农民群众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性,长篇大论的阐述群众最不喜欢,既听不明白又浪费时间,所以为农民群众讲解政策就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多举实例,让群众听得清楚,想得明白,干得放心。
“政策课堂”效果上要实,让群众学有所得。讲得再多,讲得再好,群众如果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会从心理上排斥。因此,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讲解政策的突破口,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重点讲如何维护打工时的合法权益;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重点讲如何申请项目、小额贷款等;对普通群众重点讲低保、新型农村医保、种粮补贴等相关政策。只有把握住了群众的心理需要,讲解政策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管是什么政策,只有让农民群众真正理解,愿意执行,才能落地生根,见到成效,得到群众拥护,否则再好的政策都会打折扣,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够不着。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尽量让各项政策再简洁些、再实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