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诗人的夜
冬 眠
飘过童年的乡音
生活好吗
拜殷墟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飘过童年的乡音
□于振中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风华少年,如今已两鬓飞霜。岁月悠悠,雨打风吹,但我对故乡的眷恋依旧,故乡的印象依然清新,故乡撩人的乡音犹在耳畔。它像一曲深情的吟唱,诉说着昔日故乡的多姿与平凡。

  “皮麻绳头换洋火、换钢针!”随着悠长的吆喝声,游乡货郎摇着拨浪鼓,挑着担子走进村庄。古老的村庄像注入了新的活力,顿时沸腾起来。不出远门、不花现钱,以物易物,就能变废为宝,所以颇受乡亲们的欢迎。特别是那些当家主事的大妈大嫂,这几乎成了她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货郎的东西还真不少:钢针、顶针、别针、洋火、肥皂、草纸、头绳、发卡、手绢、木梳、篦子、玻璃镜、铅笔、橡皮、削笔刀、泥咕、竹哨、风葫芦,各色各样,琳琅满目,不一而足。那时农村普遍贫困,用废品对换很合她们的胃口。皮麻绳头、碎铜废铁、毛发骨头、碎玻璃旧瓶,甚至破铺衬烂套烂鞋,都是对换的资本。大人小孩七嘴八舌,讨价还价,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煞是热闹。

  “箍漏锅喽!”吆喝声高亢粗犷,尾音拖得很长。听到吆喝,人们就知道这是修锅补漏的小炉匠来了,赶紧找出要补的锅铛。“箍漏锅”是乡间对修锅匠的俗称,其实就是“补漏锅”。“箍漏锅”通常是师徒二人。师傅负责修锅补漏,徒弟收锅、送锅、拉风箱打下手。那时农村做饭炒菜用的多是铁锅铁铛,时间长了难免漏水漏油,“箍漏锅”应运而生,派上了用场。“箍漏锅”往往选择村中宽敞避风的地方扎摊安炉。点火生炉,鼓风催燃,待炉上坩埚里的生铁化成红彤彤的铁水,方开始操作补锅。师傅操勺,徒弟一手扶锅,一手用隔热的东西贴在锅底。师傅把适量的铁水倒在漏处,并用湿布迅疾地按抹,便大功告成。待锅冷却,再添水试验,才算了事。补一个锅通常会有一两毛钱的收入。“箍漏锅”是一项艰辛的劳动。苦累不说,还脏得不行。整天和锅打交道,手上身上沾的都是锅黑,抹一下脸,脸上就白一块黑一块地成了花脸,常成为人们的笑料。谁家小孩不讲卫生脸不干净,衣服脏,大人就挖苦他“看你那样像个小箍漏锅”,讲的就是这般情景。

  “抢刀磨剪换剪轴!”抢刀匠一路吆喝来到村里。肩扛一条长板凳,腰上扎着帆布裙,那时农村条件差,居家生活通常只有一把菜刀。平常切菜切面用它,逢年过节剔骨头剁馅也用它,时间长了,就刀笨刃卷,不好使唤。抢刀匠来了,就拿来抢一抢。抢刀时,抢刀匠骑坐在凳子上,把刀平放,刀把朝怀,前端固定,就弓起两臂,身体前倾,奋力推动抢刀,循环往复,菜刀上就泛起一层层铁屑,刀刃渐渐变薄,抢好一面,再翻转抢另一面。抢好了,再在磨刀石上细细地打磨。还不时用大拇指轻轻地刮刮刀刃,试试锋芒。抢好的菜刀刀锋森森,锃亮可鉴,如同新的。

  “烧鸡卤鸡块!”吆喝声短促有力,底气十足。叫卖的是邻村的一位回族大爷,头戴一顶传统的回族小白帽,脸色红润,长须飘飘,干净利落。他臂挎一个长方木提篮,篮上显示“清真”“回回”字样。篮内摆放着鸡头、鸡腿、鸡翅、鸡胗、鸡肝、鸡爪,黄澄澄、油汪汪,肉香四溢,十分诱人。前来购买的多是孩子,大人不敢奢侈享那口福。两三毛钱的鸡翅鸡腿买不起,又实在经不起诱惑,就忍痛把藏了很久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匀出二三分,买个鸡爪解解馋。尽管如此,还美得不行,高兴得像过大年。

  那渐行渐远的村腔老调吆喝声哟,是我童年最熟悉的乡音,也是我心中最深刻的记忆,那声声吆喝联系着千家万户,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吆喝声记录着昔日故乡的沧桑,吆喝声展现着昔日故乡的风貌,它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昭示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倍加珍惜今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