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再提速
昊华宇航五千万元再收囊中
美丽焦作进行时
焦作日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焦作进行时
——我市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一枚用不锈钢制作的巨大雕塑“手术针”,呈弯月状,矗立在焦作北部的凤凰山顶。作为市缝山公园的标志性雕塑,惊世创意的“缝山针”,以大胆的艺术想象警示人们:人类过去的无序采石,带给地球“身体”的伤害。

  假如您沿着缝山公园前的影视大道一路西行,大约两公里,便可见到一座高高的圆形交通环岛矗立在道路中间,将道路分成南北两个环形岔路口。远远望去,一棵800多年的古槐耸立于环岛之上,宛如一个美丽的盆景。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位于焦作南部的龙源湖公园。湖面上群鸭高歌、众鹅振翅,几只白鹭在空中盘旋,一群不知名的水鸟在水中觅食……引得晨练的市民,纷纷驻足观望。

  如今的焦作人,愈发“敬畏自然”,愈发“享受自然”,时刻感受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新生活,托起一个饱含“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美丽焦作。

  在怀川这片40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50多万人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全省的1.5倍、全国的6.1倍,这就是今天的焦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

  曾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入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焦作,痛定思痛,以对生态破坏的深刻反思,不断进行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经济发展了,但多年的无序采石、采矿,使太行山植被损毁,满目疮痍;对煤化工、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的依赖,让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城区周围有6家热电厂的城市不多见,焦作就是其中之一。热电厂之外还有数家大型电解铝、水泥、化工企业,能耗高、污染严重,不仅威胁到当地百姓健康,也影响到周边地区。

  “焦作有几年空气特别不好,不刮风的时候发电厂烟囱直通通往外冒黑烟,一天下来不开门窗屋里桌上地上也都是一层灰。”记者邻居老王的记忆,是焦作人的共同经历。

  如何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让焦作恢复昔日美丽容颜?为此,我市不断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市委还提出了“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今年8月,我市出台了工业、农业、城市、服务业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保障民生及深化改革8个三年行动计划,对目标任务、实施步骤、责任主体、保障措施、督导考核等进行明确,使得转型工作有重点、可操作、能追责。

  在这8个三年行动计划中,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一以贯之。

  “焦作重工业比重偏大,能耗高,结构不优化,工业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市发改委主任陈湘说,“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生产环节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生产,是产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的关键。”

  总投资20亿元的国药容生中原医药产业基地项目已基本竣工投产、投资12亿元的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分拣配送中心项目正在建设、河南汉莎涂料年产10万吨水性环保涂料项目落地生根、焦作华晶年产79.2万克拉人造大单晶金刚石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从新上项目到续建项目,从工业项目到旅游项目,从三产项目到民生项目,当下的焦作,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项目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招商引资结出硕果。

  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市45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0.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2%;53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8%。在结构调整中,我市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铝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使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38.2%;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文化旅游业比重达12.7%,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建设城市水系,重建绿色生态,形成河相通、水相连,城中清水流、碧波映山城的美丽景观,是美丽焦作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让青山重现,焦作对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景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从去年开始,焦作市下大力气进行北山治理,以荒山绿化和水源涵养为重点,建设南太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一年多来,焦作共取缔非法采矿点和矿产品加工点近千个,整顿持证矿山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对采煤塌陷区、废弃采矿点、采石场进行绿化,完成了2400余亩、15万余株植树任务。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进城说:“我们采取的是包栽、包治、包管护责任制,确保栽一棵、活一棵。”

  12月11日,记者来到被称为“焦作北部后花园”的中站区龙翔街道,沿着盘山公路前行,但见路面整洁干净,往日矿渣、石渣遍地的情景不见了。站在一个名叫红砂岭的地方,记者向南、西望去,蓝天白云,山峰青翠,昔日灰尘弥漫的石料厂、采矿点不见踪影,正在梳妆打扮的“焦作北部后花园”显得亭亭玉立、宁静安详。

  “这样的情景在前几年是看不到的。”“过去,来来往往的大卡车轰轰隆隆的嘈杂声刺耳,根本没法做生意。”“如今,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多亏了北山治理这一决策。”盘山公路边的几位农家乐饭店老板,向记者夸起北山治理的好处。

  而今,武钢废弃黏土矿等9个矿山地质项目治理完毕,人工破坏的“伤口”开始愈合,共计5.37平方公里的荒山披上了新绿,缝山公园、龙翔森林公园等如同一条绿色项链,扮靓城市和北山。

  水是城市的灵魂,水是城市的生命,水是城市的品位。为修复城市水生态,按照“城内大循环、城外大联通”的要求,我市推出总投资66.9亿元的城市水系建设计划:引黄入焦总干渠将黄河水引入大沙河,打造大沙河带状湿地景观;疏浚白马门河、普济河等6条南北向河道;建设灵泉湖、东湖、影视湖、龙寺、圆融五座水库,与新河、大沙河等贯通,形成贯穿城区东西总长48公里、南北总长50公里,全长150公里景观河道。

  被焦作人比喻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引黄入焦工程,自武陟驾部黄河控导工程首闸引水,沿9.8公里长的沁南干渠,蜿蜒北行至沁北干渠南端,从地下33米深,穿越1920米长的沁河倒虹吸,再穿过蒋沟河、郑焦高速公路、晋新高速公路一路北上,末端在焦作新区李万街道永治屯村西侧入大沙河。一渠酣畅的清流直送城市水系。该工程是从黄河到海河跨流域引水,其投资之巨、难度之大,为焦作治水史之最。引黄入焦工程投用后,年可引水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

  记者在计划总投资5.6亿元新兴建的灵泉湖采访时看到,这里已经形成600亩水面,碧波荡漾,水体通透,好一幅水天一色美景。据悉,该工程今年年底可形成千亩水面。

  从灵泉湖引水,曲折环绕10公里,经普济河、过黑河、越群英河、穿迎宾路、入龙源湖,然后水出龙源湖,穿黑河、新河,过大沙河,入东湖的水循环系统成为现实。这条水系的建成,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龙源湖建成以来首次引地表水入湖成功,年可引水500万立方米;一湖死水变成了一湖活水,其生态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善;焦作地表水通过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在城区循环流动,龙源湖将再现飞鸟成群的水面景观和动人景象。

  事在人为,人可谋天;污染防控,强化监管。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样板路,更像是城市在改革发展中,对既往发展模式的一种自觉矫正、不断创新。然而,“蓝天”每增加一天,就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座城市的生态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建立考核督导机制,确保责任落到实处。我市将环保目标任务纳入市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实行环保目标一票否决。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4140污染整治工程”、“631污染整治攻坚行动”、“8160污染整治工程”等综合整治工程,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并以环委会名义印发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办法,明确考核要求。我市组成政府环保目标督导组,每季度末深入县市区督促指导工作,通报全市环保目标进展情况。同时,我市实施以责任化为核心的“责任一体化、内容精细化、工作规范化、对象网格化、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环境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用制度明确监管权责,用办法规范程序,用表格细化内容,用网格明确对象,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提高效率,确保监管到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调节利益关系。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机制试点,对断面超标的责任县市区,直接由市财政扣缴当地政府资金。此后,这一制度在全省、全国逐步得到推广。2011年,根据地表水断面考核新要求,我市进一步健全完善辖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对全市26个断面(含4个省控断面)实行生态补偿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县市区财政直接挂钩,市财政在年终结算时直接从各县市区财力中扣收生态补偿金,市直企业应承担的生态补偿金每季度缴纳一次。各责任单位缴纳的生态补偿金除上缴省财政后的结余部分,全部用于责任单位的补偿和补助,70%用于同一流域累计节余通量补偿,30%用于责任单位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补助。

  建立总量控制机制,强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我市率先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将主要污染物总量管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各地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合理分配分解预支增量指标,预支增量指标的分配与总减排量直接挂钩,实行多减多分、少减少分、不减不分政策,建设项目预支增量指标实行网上申报,包干使用,预支增量指标用完后原则上不再核准当地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把预支总量指标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未经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复环评文件;没有预支总量的地方,原则上不再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建立环保倒逼机制,推进结构减排。我市严把环保入口关,防止新上重污染、高风险项目。迄今,我市共否决化工、冶金、皮革皮毛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223个,占审批项目数的8%。同时,我市通过采取“关闭一批、搬迁一批、转产一批、治理一批”的措施,深入开展环保“飓风行动”,倒逼企业淘汰落实产能、完善生产工艺、调整转型和上档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截至目前,全市共关闭废水、废气污染企业278家,完成废水、大气污染治理任务837项,淘汰涉水落后生产工艺、设备63项。通过结构调整,焦作腾出了环境容量,为经济发展节省了大量的环境空间。

  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为提高工业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我市积极探索实践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成为河南省首批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焦作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行办法》。从2010年8月1日开始,我市对辖区内市级以上审批的新、改、扩建项目所需排污权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开展交易,交易额居全省试点城市首位,排污权交易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减排企业的补助、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让森林草地生机盎然,让绿色发展助力怀川,让生态文明惠泽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美丽焦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美丽焦作,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勤劳睿智的焦作人有决心、有信心,更有能力,走好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广阔的科学发展空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