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世伟 吴海宁
他曾经是一名在审判岗位上奋战几十年的法官,在退休前的三年里,每年结案都在100起以上;退休后,他宝刀未老,不甘于清闲,不为名利所动,充分发挥余热,成为一名社会法官,为群众义务解决纠纷。他就是温县法院城区中心社会法庭社会法官任扬义。
“一把尺”量出人心平衡
社会法庭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是化解纠纷的重要渠道。任扬义很清楚打官司费事又费力,因此对每一起纠纷,他都首先在普法上做文章,促使双方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动达成调解协议。为此,他还把农村赡养、婚姻家事、土地承包、买卖合同纠纷等相关法律规定编印成资料供当事人参阅,让群众依照法律权衡利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0年12月的一天,30多岁的杨某来到社会法庭,要求任扬义给他办理离婚手续,并说已和妻子协商好了。随后,任扬义通知杨某的妻子李某到社会法庭。李某也说自己同意办理离婚手续,并表示不要任何财产。任扬义见双方都同意离婚,就建议他们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可是此时,李某欲言又止,迟迟不愿离去。任扬义凭借多年的民事审判工作经验,认为其中必有隐情。于是,任扬义安排杨某先离开办公室,然后向李某了解情况。果然,李某陈述了杨某在外边有第三者后,对李某施加暴力,并扬言若李某不限期离婚,将杀死其娘家人。李某不堪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也想尽快了断此事,但又不甘心放弃自己和杨某辛苦打拼所挣下的这分家业。获悉这些情况后,任扬义将杨某叫到办公室,拿出《婚姻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耐心给杨某讲解,并指出其违法行为之所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说服教育,杨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双方达成离婚调解协议,对共同财产进行了分割,杨某也给予李某一定经济补偿。该离婚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一杯茶”品出是非曲直
做群众调解工作不仅要懂法律,还得懂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说什么,只要静静地听当事人诉说。每天需要接待很多当事人,由于文化、语言表达水平有限,再加上内心的委屈、痛苦和焦虑,短时间内,当事人很难宣泄出来,这时他们最需要倾诉和理解。每次接待当事人时,任扬义都要为其端上一杯茶水,用心倾听当事人诉说,并在倾听中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促进纠纷又好又快解决。
2012年临近春节的一天,一群人面带焦急、愤怒的表情来到社会法庭,任扬义看到这种情况,一边安顿他们坐下来,一边给他们倒水。看到他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之后,任扬义就和他们聊了起来。通过聊天,任扬义得知,他们受雇于同村的崔某,在一个工地上打工,春节将至,但崔某拖欠他们的3万余元工资却没着落。任扬义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通知崔某到社会法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说服教育,崔某终于同意借款兑付农民工工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崔某在春节前将农民工工资全部履行完毕。
自担任社会法官以来,任扬义共主持调解纠纷340余件,仅有26件进入诉讼程序。
“一根筋”磨出安居和谐
对每一起纠纷,只要有调解的可能,不管纠纷多么复杂,任扬义都要精心制订方案,认真分析梳理案情,并通过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协调,达成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当事人双方实现共赢。有时为调解一起纠纷,他多次骑电动自行车到群众家中、到纠纷现场调解,直至纠纷彻底解决才罢休。于是,许多当事人在纠纷调解后,对他“一根筋”的做法都赞不绝口。“人家任老师年龄这么大了,还不图一点报酬给咱说和,为了一点利益我们再去闹矛盾,真没啥意思!” 这是许多当事人接触任扬义后发出的感慨。
2013年3月的一天,衣着破烂的60多岁的孙老汉满面愁容来到社会法庭。像往常一样,任扬义给他倒了一杯茶,并让他坐下来慢慢说。经过一番交谈,得知孙老汉孤身一人且家境困难,以拾破烂为生,其将拾得的价值1000余元的废弃物品,卖给城区收破烂的王某,因双方有多年的业务往来,当时王某未给他钱,拖欠一年后也没有给。了解这一情况后,任扬义找到王某。原来,王某也是从事废弃物品回收业务,不同的是,他是从孙老汉手中收购后再卖往外地,因受骗卖出的一批废旧物品被他人骗得血本无归,才无力偿还孙老汉等人的欠款。任扬义不厌其烦地给王某做思想工作,给他讲孙老汉的艰辛,谈他们之间的交情,最终王某被任扬义的做法所感动,将家中一辆旧三轮车卖给废旧回收公司,然后偿还了孙老汉的欠款。
拿到钱后的孙老汉十分感激,两天后拎着一个崭新的小铝锅和一些青菜非要送给任扬义。百般推辞之后,任扬义将青菜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