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出身农门的“70后”一代,在幼年乃至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绝少与父亲有过太多的交流与沟通。甚至时至今日,爷俩在一起待的久了,仍不免会有争得面红耳赤的那一幕。
曾自以为与人相交的适应性、包容性还算可以,朋友中不仅有小我十几岁的“90后”,长我二三十岁的忘年交亦不鲜见。直到有一天,发现初为人父的自己,有时候竟然弄不清九岁小儿那脑袋瓜儿里究竟想些什么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了代沟所产生的距离。
其实,代沟一词绝对是个“舶来品”。这一点完全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定义中管窥一斑:代沟是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产生的差异。你看这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哪一个不是真真切切的西方概念?因为在中华传统里,有的只是父慈子孝、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应无当下子女叛逆、无法沟通,甚或反目的烦恼。
然而,谁都无法阻挡历史向前的车轮,更无法开动历史的倒车,既然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然改变,亦无法让未来的一代独身世外,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小空间,让初为父母、初为子女的我们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待。毕竟,如果说世界上有一道沟壑一旦形成,将再无法填平,那么这道沟就叫代沟。
至于代沟说的这一“代”,究竟有多久,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来大约是二十五到三十年之间,但并没有确定的时限,很可能年纪相差十年的人便会被认为是属于另一代。而后更是有了70后、80后,甚或有了更细致的85后的年代划分。有时候,年轻一代在一起吹牛时,也开玩笑似的论说相差两岁就有了代沟。
其实说起来,代沟的产生并不玄妙。因为,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造就不同的思想。自然,不同的两代人,对同一事物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当然,代沟的产生还是源自父母和子女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理解,且主要责任更在父母。
如果说,世间有一种爱不以约束和占有为目的,而是以离开和独立为终点,那必定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既然如此,我们何必总是把孩子当孩子看,事事包办,让他们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说文教子”的专栏讨论里,有朋友留言说:“一直给孩子讲要宽容,让孩子换位思考,却收效甚微。”我回复道:“那你得先换位思考!”此言绝非矫情,你要让孩子听你说,就得先蹲下身子,与他处于平等的位置上才行。
还有一个经典段子,相信很多人都曾读过:五岁的时候,觉得父亲很伟大,无所不能;十岁的时候,觉得父亲就是上帝,主宰一切;十五岁的时候,觉得父亲有些话没有道理却不敢说出来;二十岁的时候,觉得父亲的方法有些过时了;三十岁的时候,嘲笑父亲如果能像自己一样的话,他早成富翁了;三十五岁的时候,认为老头子的话有些道理;四十岁的时候,开始痛恨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听父亲的话。而这时候,父亲已经开始老了。
与其如此,何不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告诉他“老爹不是万能的”。关于平等,我与小儿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他读小学二年级的某一天,背着书包回来见我正在看电视,说:“你们大人真幸福,下班就能看电视,我们学生还要写作业。”看着小儿酸酸的模样,不禁忍俊不已。但也知道,此念不除,将成大怨。随后就告诉他,学生学习、写作业是本分,老爹工作也不易。比如你们学习要用考试来衡量,而我工作挣钱要靠每月“挣工分”来考量,并约定可以相互督促,以示公平。如此约定,也随之有了一个“可怕的后遗症”,小儿每每见我上班稍迟,总会催我快去挣分,并会时常问我这个月总分多少,能挣多少钱,整个一过程控制,时时督导。
有时候,单单的平等还不够,还应学会适当的示弱才行。小儿在学校报了象棋兴趣班,回来非要找我“切磋”,可我只懂的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这些基本的理论,只好实话实说,怕自己这“臭棋篓子”耽误了他。没想到,小儿一日在街边书摊见到一本棋谱,非要买回来,在一起“比葫芦画瓢”过几局后,就再次示弱道:“我按棋谱来,你自己想法应对,要不没法陪你玩儿了啊。”小儿欣然应允。
也许有人说,如此这般不会失去威严吗?但多年父子成兄弟,如果因此得到了尊重,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