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王龙卿 陈作华
入冬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让流浪者回到自己温暖的家,让生活无着者免受冻饿之苦,安全度过寒冬,是政府不懈的追求和社会一致的期盼。那么,我市是如何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的呢?
12月19日,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爱心市民等组成“市民观察团”,来到市救助管理站、市精神病院,了解我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的情况。
救助站成流浪乞讨人员温暖的家
19日上午,“市民观察团”成员首先来到位于焦东路的市救助站。该站站长杨红战介绍,市救助站主要负责对辖区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救治、教育、管理、服务、接送等工作。“平时除了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接收求助人员外,我们还组织工作人员到火车站、汽车站、商业街等人口集中地段及桥梁涵洞等处进行寻访;与社区、城管、公安等密切配合,一旦发现流浪者,会尽快赶到现场进行救助。”杨红战说。
市救助站一楼西侧是被救助人员的住宿区,每个房间内有两张床位及独立卫生间,干净整洁。“一楼和三楼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区,二楼是未成年流浪人员救助区,目前全站有80余张床位,即使在冬季救助高峰期,也完全能够满足需求。”杨红战介绍。
在一房间里,两位被救助对象正在休息,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他在焦作没有找到工作,12月18日晚上准备乘火车回家,但在候车室睡着了,钱和火车票被偷,身无分文的他报警后被送到了这里。
“下午工作人员就会为他购买火车票,让他尽快回家。”杨红战说,“像这位中年男子,是因为存在临时性困难进行求助,对这类人,我们会甄别身份后,为其提供食宿,按其意愿为其提供车票或返乡路费;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会在查实地址后联系其家人接回,有困难的会安排专人护送。”
据介绍,今年年初以来,市救助站共救助各类求助人员6000余人次,其中未成年流浪者49人次、危重病人及精神病患者180人次、残疾人267人次。“入冬以来,市救助站成立了应寒救助工作小组,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集中生活和露宿区域的巡查力度;采购了500床棉被、500套棉衣等御寒物品,发放给那些不愿意来救助站的流浪乞讨者。”杨红战说。
让“无名氏”们活得有尊严
市精神病院2006年成为我市精神疾病流浪者救治的定点医院,担负着为精神疾病流浪者进行必要救助和治疗的任务。
在市精神病院病房楼二楼男病区,“市民观察团”成员见到了8名由市救助站送来的精神疾病流浪者,他们因说不清自己的名字而被称为“无名氏”。
“目前,市精神病院等三家医院共收治71名患有精神疾病或身体疾病的流浪者,大多精神疾病流浪者说不清楚自己的家庭住址,有的已经接受治疗两年了,仍与其家人联系不上。”杨红战说。
“这些精神疾病流浪者被送来的时候不仅脏兮兮的,而且精神状态也很不好,经过治疗,这些人由最初的吃喝拉撒全由医护人员照顾,恢复到了现在的生活基本自理。”市精神病院院长王业伟说。
在为这些精神疾病流浪者提供免费治疗的同时,市精神病院每年还为他们举行多次寻亲活动,将这些流浪者的照片上传至网络,帮助其尽快找到家人。
据杨红战介绍,市救助站没有医护人员,无法对被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身体检查,有时将患有疾病的流浪者送到医院后,才知道其患有传染病。
救助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有时候市民见到大街上、桥洞下有流浪人员,认为是我们没有对他们进行救助,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不能强制救助,对不愿接受救助的,我们只能定期给他们送一些物品。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我们将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善意的强制措施,以保证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杨红战说。
在了解了我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说:“流浪乞讨人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市救助站通过救助行动,让他们安全度过寒冬,不仅是职责所在,更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在市救助站设立医疗室,对被救助者进行基本身体检查。
市政协委员、市牧羊伟业公司董事长冯立学经常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为市救助站捐助的物资累计价值数十万元。他说:“在市救助站,衣食无着的流浪者不仅能吃饱,还能住进暖和的房间,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让人感到欣慰。”鉴于很多流浪者是外地人,他建议,把这些流浪者送回原籍时,市救助站要与当地有关部门结合,防止他们再次外出流浪。
“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问题上,光靠政府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这样,救助工作才会更有成效。”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市民代表申爱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