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实习生 廖 俊
管住成本,任何企业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盈利!对于企业而言,成本管控就是挡在面前的那扇铁门:门关着时,门是墙;门打开后,门便是通道。
今年年初以来,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对生产成本的稳定管控能力。中轴集团企业管理部最近开展的企业绩效调查评价,依靠降成本措施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7600余万元,今年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60%以上效益增长是靠降成本实现的。
一个企业两年前营业额是2600多万元,近两年分别增长到了3700万元和4400万元。这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增长,我们会猜测这家企业的利润也会水涨船高。事实却是:尽管这家企业的营业额两年里有超过60%的增长,却一直亏损,只不过亏损额从两年前的50万元减少到了最近的4万元。为什么规模的增长没有给这家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答案是本来可以收获的利润被不断增加的成本吃掉了:一方面企业生产成本和收入几乎是同步上升,规模效益并没有在毛利率的提高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收入增长是用销售费用180%的增长换来的,这几乎把收入增长带来的毛利增长全部抵消了。这家企业就不能盈利吗?不但能,而且可以有高达13.8%销售利润率,相当于600万元的年利润。如何实现600万元的利润?答案在于管住成本。
对于这么一个典型案例,中轴集团对照企业实际,仔细分析,最终达成了管控成本的共识。
今天,我们尝试着解读中轴集团的成本管控实践,试图推开那扇门,为业界提供一个交流与探讨的思维通道。
控制源头,降低采购成本。材料消耗是成本大项,其价格高低至关重要。今年年初以来,中轴集团下属企业利用需求方有较大的采购主动权和选择权的有利时机,通过改进采购模式,运用招标竞价机制,择“低”确定供方,实现了采购成本的不断降低。福漫公司通过减少间接采购,增加从钢厂采购的比重和压缩钢材库存,前11个月节约钢材采购成本300余万元。中汇公司根据当月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月月研究确定采购价格,今年年初以来覆膜砂箱、信号盘、刀具等常用物资连续降价三次,节约采购成本约150万元。为了减少因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成本损失,中轴集团与原、辅材料供应商签订了年度质量保证协议,对原、辅材料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索赔资金10多万元。凸轮轴厂与供方商定,按所供物资的性能确定价格,如CBN砂轮按所加工凸轮轴产品数量确定价格,节约采购成本56万元。氨阀公司根据市场行情,通过与供应商谈判使12类物资价格大幅下降,弥补了产品降价的损失,产品毛利率和利润均得到明显提高。
技术创新是实现产品成本下降、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效益的主要动力。福漫公司对加热炉改造升级,实现活件温度的自动化控制,大大降低电能消耗;实施锻件轻量化设计改进,1~10月份完成了34类产品的节材减料项目,节约钢材约42.6万元。半轴厂改进模具设计、实施毛坯减重工艺等,每件产品节材0.2~0.4KG,1~10月份节省钢材30余吨。楔横轧厂推广精轧技术,实现了5种精轧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仅LT型一个产品每年即可降低材料成本40多万元,通过优化工艺,材料利用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16个百分点。中汇公司实施铸件瘦身计划,对覆膜砂铸造模具进行“一模三型”改进,不仅单件成本降低了10%,班产量还增加了15%。凸轮轴厂实施优化轴颈加工工艺、改进清洗方式、改造在线测量等10余项工艺改进和创新项目,产品优质品率从60%左右提高到95%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质量损失减少120万元。皇马公司实施自卸车手动液压双保险设计项目,不仅有效保证了装卸货时人员的绝对安全,每台车还可提高售价2000多元。
严抓细管,节能降耗。近两年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电价上涨,使得能耗成本不断上升,节能降耗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中轴集团和下属企业从加强用电管理和推广技术节电措施等方面力控能耗成本上升。用电量大的单位充分利用峰谷电价政策,规避高、尖峰用电,实现了在用电量增长的情况下,电费成本有所下降。半轴厂由于今年生产带盘半轴产量大幅增加,每吨产品用电量增加了20度,但由于充分利用了峰谷电价政策,电费占产值比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中汇公司实行用电管理责任制,固定专人负责监管高尖峰用电,不到低谷用电时段不供电,吨铸件能耗及其费用大幅下降,每月节约电费达7万元以上。福漫公司在实行峰谷电价控制后,除抵消了用电量增加的因素之外,仍然实现了单位电价的降低,每月节约电费4万元左右。今年年初以来,福漫公司、锻造厂等单位先后实施了17台套用电设施的节能改造,为今后进一步降低电能消耗打下了基础。
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用工成本。今年年初以来,中轴集团通过改进生产组织,推行自动化改造和劳动用工改革等措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前10个月人均产值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1%。中汇公司机加工车间全面推广“一个流”工艺流程改造,生产线产量由1.4万件/月提高到2万件/月,平均每条生产线由11人减为7人,人均产量提高了60%,在人均工资增加的情况下,单件产品工资含量下降了1元多。凸轮轴厂推行一人多岗或一人多机的生产配置,一线员工总人数较去年有所减少,产量却提高了近40%,人均产值较去年成倍增加。福漫公司实现管理信息化等,精简辅助管理人员,截至9月底,管理辅助岗位人数较去年减少了10%,而产值却增加26%,人均锻件产量较去年前9个月增加了13.5吨。楔横轧厂推行精益生产,严格定岗定编,精减用工7人,日凸轮轴精坯产量由500件提高到700件以上。今年年初,中轴集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改善劳动用工的制度,中福广告公司、物流运输公司、财务公司等单位安排从管理和生产岗位精减下来的人员开展多种经营,创收400多万元,同时各单位还清理了一批长期挂靠人员,减轻了企业负担。
企业盈利与否真正的关键是能否管住成本。管住成本,任何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都能有5%~15%的提高。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但降成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轴集团有关单位在建立和完善降成本的长效机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中汇公司加强对成本管控的领导、推动及监督考核,建立了成本信息快速反馈制度,通过周报、旬报、月报反映成本管控趋势,每班的各项具体消耗当天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反映到总经理信箱,保证了各种成本要素能得到及时严格监控。同时,中汇公司将成本要素细化,明确责任主体,实现了成本消耗与个人收入的紧密挂钩,今年前10个月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福漫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周纯涛为组长的降成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小组分别对主材消耗、辅材及电费消耗、管理销售费用等进行重点管控,提出了管控目标,每月召开成本分析例会专题研究安排降成本专项工作,实现了成本消耗与各小组成员、车间主任和一线生产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今年前10个月,福漫公司主辅材消耗、电能消耗等成本项占产值比均有所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凸轮轴厂建立辅材物资的定额考核制度,有效减少和避免辅材领用和使用环节的浪费。半轴厂完善实施车间主任成本承包责任机制,确定水电消耗目标及在整体指标所占比重目标,提高了车间主任节能降耗的主动性。氨阀公司、楔横轧厂等单位都建立了有关成本控制的有效制度。
企业的盈利能力差,我们过去往往把原因归结到企业规模小。当我们拼命做大时,却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差,规模越大经营风险越大。这一两年,更多的企业把盈利能力变差的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认为是外部环境变差导致我们盈利能力变差。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老板自己,是我们自己盲目追求规模,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经济不景气时企业不能盈利”这样的借口。成本猛于虎。管住成本,任何企业,任何情况下都能盈利!这就是中轴集团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