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不需要自己建沼气池,也不需要参与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像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一样,刷一下卡,再轻轻扭动沼气灶具的打火阀门,就可以烧水做饭了。”12月下旬,记者下乡采访,许多农民主动谈起大中型沼气工程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大中型沼气工程指的是采用300立方米以上(含300立方米)的厌氧发酵、贮气系统的工程,它的主要形式是为解决和利用饲养场废物而建设的沼气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形成了沼气生产者、使用者和日常管理维修人员多赢的局面,有效破解了农村环保治理的难题。
农民朋友:享受美丽新生活
12月23日午后,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村民程大景和成万新一边晒太阳,一边拉起了家常。程大景对现今的沼气很满意:“这沼气就是省钱,以前俺烧煤球,一天用四五块,按每块0.65元计算,一个月要花100元钱左右;现在卡上充100元钱,按每立方米沼气1.4元计算,可以用两个半月哩。”
“不仅省钱,还方便卫生。以前俺用的户用沼气,是自家建自家管,管理是个技术活,进出粪是个体力活,粪便经常溢出池子,熏得满院臭烘烘的。现在,沼气送到家,一点儿不用操心,有啥问题打个维修电话,马上就有人上门服务,真是方便到家了。”成万新说出了心里话。
和他俩一样,该村三分之一的村民已经用上了集中供应的沼气。该村因为使用了经济方便的集中供应沼气,煤球渣少了,生活垃圾少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日前,该村被农业部命名为“美丽乡村”。
市农业局副局长王东风对记者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市在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的基础上,按照‘工厂化生产、物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以饲养场、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累计建设了78个大中型沼气工程、50个饲养小区和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实现了由户用小容积沼气池向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跨越,大大减少了农村生活垃圾,提高了沼气利用率和农民生活质量。”
饲养场主:延伸增收新链条
博爱县董兴饲养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是依托年出栏2万多头生猪的饲养场建设的,总投资430万元,年产沼气10万立方米,供500户农户使用。
该项目负责人董维兴告诉记者:“2012年,这项工程产生的沼气年收益近18万元,产生的3240吨沼渣直接输送到公司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充当有机肥,减少蔬菜种植成本35万元,这样算来,相当于年收入53万元。在430万元项目总投资中,市级以上配套资金215万元,我实际投资了215万元,4年多就可以回本。采取集中供气方式,既方便了农民,又增加了公司的收益。”
博爱农场猪场则利用沼气发电,把沼渣加工成有机肥销售,这些平常难以处理的粪便变成了宝。该猪场场长宋红群带领记者参观了沼气发电工程。两个容积500立方米的沼气大罐,每天产生的沼气可以发电10个小时,每个小时发电50千瓦时,可满足猪场办公、饲料加工、照明、圈舍取暖等使用。该猪场利用沼渣投产的生物肥项目,仅仅8个月就销售150吨,按照每吨1000元计算,收入达15万元。
市农村能源环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艳芬对记者说:“2003年到2013年,是我市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最快的10年,累计投资近3亿元,沼气使用户由6500户发展到12.5万户,普及率超过20%,受益人口50余万人。目前,全市年产沼气4000万立方米、沼液246万吨、沼渣123万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生产能力相当于每年替代7万多吨标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多万吨、二氧化硫0.17万吨,直接保护森林2万多公顷,为农民年增收节支近2亿元。”
服务团队:增添就业新岗位
重建更要重管。为了使农民生活和企业生产能用上放心沼气,我市重视后续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适宜建设农村沼气工程的村庄,基本实现了县市有中心、乡村有网点;检测设备、维修工具、工程配件、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各服务网点实行售后服务“一条龙”模式,基本做到了小故障当日解决、大毛病3天排除。据统计,全市已建立县级沼气服务中心6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11个,新增从业人员550余人,覆盖农户9.8万余户。
武陟县沼气服务中心海中服务站是一个村级服务站,从农业部门获得3.5万元补贴后购买了抽渣车,服务范围包括三阳乡周边的北凡、大凡、凡庄、三阳等村。
该服务站负责人刘海中说:“目前,服务站已经与100多户签订了‘农村沼气一体化服务合同’,打个电话就上门服务,解决了群众用气的后顾之忧。”
从户用沼气到大中型沼气工程,按照“工厂化生产、物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绿色生产”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我市将大大加快农民家居清洁化、农村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