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说赏识
跳出“鲁迅”看鲁迅
冬天的公园
善良就在弯下腰的一刹那
如此教育,当休!
回归大众消费才是生存王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赏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这次的话题缘自一次公交车上的偶遇。那是一个冬日下班时,天色已然有些暗,匆匆登上了一辆公交车,尽管车上人很少,但我还是习惯地走向车尾。

  刚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就看到一对母子静静地坐在过道对面两个并排的座位上。由于孩子看起来与小儿一般大小,不由多看了一眼,与孩子母亲目光相遇的一刹那,感觉很是眼熟。稍定片刻,想起正是小儿的班主任郑老师,估计是放学后像我一样坐车返家。只不过,一个是从老城到新区,一个是从新区返老城,恰好由于一段环线不期而遇了。

  坦率地说,小儿在班级里是那种不拔尖,亦不落尾的学生。如今虽已读小学三年,平日里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也只是偶尔有闲去接小儿放学时,匆匆见过几面打过招呼罢了。相互问候之后,郑老师说:“下午孩子的妈妈去学校了。”“怎么了?”害怕小儿闯祸,我心很是不安。郑老师笑了笑,一指身边文文静静的孩子说:“你放心,咱们的孩子一样,都是平时管得太严,绝干不出捅破天的事来。”

  郑老师的话,确有所指。因为同为老师的妻子平日里对小儿确实过于严厉了些。记得小儿还在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曾专门交代,小儿过于文静与胆小,平时在家里应多一些赏识教育,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初为人父的我,那是第一次听说并开始关注“赏识”这个概念。

  随后的一番搜索,却又令人茫然无措——赏识教育竟然早已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大有一朝揭示教育之真谛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会说,开始赏识的时候还有用,过了一段时间,赏识就没效果了。更有诸多所谓专家指出,在赏识教育的实践当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误区,比如简单地把赏识当成表扬,把赏识归于不批评,甚或是认为赏识就是时时的物质激励、毫无原则的随口称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尽管现代教育理论详尽如此,但其中细节与度的把握却不易权衡。而于我仍固执地认为,虽然父慈子孝式的家庭伦理在我国传承千年,必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话,至于今日仍有着概莫能外的意义。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鲤所讲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春日的清晨,夜卧早起的孔老夫子刚刚于庭院中披发缓行之后,正独立于庭以使志生,儿子孔鲤连忙袖手低头、碎步疾行,想偷偷地溜出门去,却被夫子叫住:“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夫子说:“不学诗,就不能形象而准确地说话。”孔鲤退而学诗。又一日,此景再现。夫子又问:“学《礼》了吗?孔鲤答:“没有。”夫子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退而学礼。

  孔鲤的每次快步走过庭前,除了表示对父亲的恭敬之外,是否也存有恐父问教的畏惧之心?如今,趋庭、鲤对、庭对诸词已作为典故,特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可惜的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趋”步见父亲、老师的人越来越少,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车行两站路,郑老师母子到站下车,孩子礼貌地向我道别:“叔叔再见。”那童声稚气,依然的不愠不躁。

  回到家里,和妻子说起这事儿,整日里与学生泡在一起的妻子说,赏识教育本没有错,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错误地将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来用了。而赏识更应该是一种心态,与孩子一起敞开心扉,包容不足,真诚付出,雪中送炭。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