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近年来,我市将土地流转作为加快农业转型提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举措予以重点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自从土地流转工作开始之初,记者在采访中便不时遇到土地承包户感慨流转土地价格高、一次性支付现金压力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不可抗因素多等经营风险的顾虑。
日前,记者在位于沁阳市柏香镇杨林村的沁阳市武州农机合作社采访时发现,该合作社试行的社员带地入社的农业经营新模式,或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所谓土地入股,就是农民以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股份加入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对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作业、浇地、植保等全部费用由合作社先期垫付。而经营利润在核减生产成本后由合作社与农民按2∶8的比例分成。
从今年夏秋两季的生产时间来看,虽然农作物产量、生产经营过程、生产资料投入都是一样的,但生产经营形式不一样导致效益不一样。
以夏小麦为例。小麦产量是每亩440公斤,小麦销售价格是每公斤2.54元,一亩地的销售收入约1100元,生产成本约460元。按带地入社模式计算,亩经营利润约650元。合作社、入社社员按2∶8的比例分利润,合作社得130元,农民得520元。而按现金流转土地模式计算,合作社的亩经营利润约197.2元。
从以上经营成果看,对合作社而言,虽然带地入社与直接承包经营土地相比利润低67.2元,但有效解决了合作社承包土地的资金困难,这种模式无疑开创了规模经营土地的新局面。
而今年秋玉米的生产情况,为带地入社这一经营模式在有效化解风险方面给出了强有力的注脚。
今年玉米生长后期,沁阳市由于遭遇罕见风灾,武州农机合作社的玉米亩产量是365公斤,玉米销售价格是每公斤2.16元,亩销售收入是788.4元,生产成本是289.65元,生产利润是498.75元。合作社与农民按照2∶8的比例分利润,合作社得99.75元,社员得399元。如果合作社按承包土地计算成本,还得加上每亩地400元的承包费和52.8元的银行利息,合作社每亩地仅可实现利润45.95元。
综合今年夏秋两季,带地入社的农户每亩地可收入919元,比按照每亩每年800元流转出去的土地一年多收入119元。对合作社而言,正是带地入社这项新模式,有效化解了今年秋季罕见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此外,带地入社还能把社员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民把土地交由合作社经营后还可以反过来为合作社打工,责任心更强了。武州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勇说:“今年三秋的时候,合作社用现金承包的土地常有人偷摘玉米,而在社员带地入社的地块,他们会自觉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