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南怀瑾先生的书,从其书中择出两句可成一联:久要不忘平生言,行到有功即是德。
本来,这话是先生说一个人持戒修身时,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而我以为,以此观照孩子教育这一话题,亦很合适。因为在这个需要持之以恒的漫长过程中,一旦稍有懈怠,极易半途而废。
其实,又岂止孩子教育,我们大多人做大多事,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小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曾几何时,自己立下了很多志愿,如今回头来看,很多已湮没于岁月的河流里。比如,曾立志练习书法,可文房四宝都置办齐了,却再没拿起过毛笔;曾想自学篆刻作为兴趣,可如今那网购而来的刻刀、印石包裹还未开封;曾立志跑步锻炼身体,可最长的一次也就是坚持了一周而已,以至于如今每每提起身体亚健康,该运动运动了,妻子都会笑问:“别说又要给你买装备哈!”
说起这些,确是汗颜。更不曾料想到的是,有一天会由于两件物事,小儿竟成了我的一面镜子,催我反省,进而惭愧。小儿五岁时,接触到了电子琴和国学诵读,当时花了一千八百多元买来了电子琴,可惜半年的学费没学完,小儿无论如何不再愿意去。无奈之下,买来的电子琴只好收进了包里,被束之高阁。
两年后,刚读小学的小儿看到已落满灰尘的电子琴,很是好奇。抱着尽量盘活资产的念头,很自然的旧话重提,不料小儿竟然爽快地答应,重新开始了学琴之路。事后,看了钢琴家朗朗的学琴经历,在感慨其父棍棒之下出天才的教子理念之余,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孩子早期的某些兴趣培养能否坚持到底,最终考验的是父母能否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能在孩子遇到困难与瓶颈时,不选择败退。
之于国学诵读,更是因小儿的缘由让我重拾书本,就连手边这套南怀瑾先生讲传统文化的书,其实在十年前早买下的。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书摊老板戴着一副无边框的眼镜,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因为平日里交往的多了,早已成为了朋友,他告诫我:“别老是看市面上的流行小说,那些书看看也就放下了,很难留下什么,但如果你沉下心,把这套十本的书读完,即使是一年一本,十年之后你也就成了。”我不知他所谓的“成了”意味着什么,只记得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正血气方刚,确实是一番摩拳擦掌,立志要啃完那厚厚一摞书。遗憾的是,几经拿起又放下,真等到静下心来读时,已是十年之后了。
真的是韶华易逝,岁月弄人!
记得在儿子三岁时,曾郑重其事地拿出笔记本,立志要为小儿记下他的成长印迹。但今天翻开来看,依然是那寥寥几笔,很难成篇。其中有段文字抄录如下:身后是小儿辗转、唏嘘的声音,这小家伙估计已进入了梦乡。本来辞旧迎新,带他去商场的游乐园玩到了晚上九时才回来,自己洗脚、刷牙、洗脸,还非要把自己刚换下来的袜子洗了,一个还差一天才四岁的孩子,也算难得。后来也不知为了什么,非要找到下午吃剩下的糖,告诉他刷过牙不能吃东西,不行!后来又去打开一盒口腔清新剂,却因打不开大耍脾气,对着妻子又打又叫。子曰:子不教,父之过。正看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的妻子静等着我的“教子”,一番嘴仗、哭闹之后(这小子仗着上了几天识字课,犟嘴的能力大涨),气极的我打了他两巴掌。因此,直到妻子给他讲过故事,躺到被窝里还耿耿于怀,嘟囔着“爸爸打我,我还生气了”之类的话给我听。等我去劝他,他又用小手捂着耳朵大叫“不听不听”,躺下抱他,却又翻身去了床的另一边,我说:“那就先睡觉,明天再给你说话,行不行?”并向他道了晚安,他才一百个不愿意地说了声“爸爸晚安”后转身睡去。像这番“斗智斗勇”,已不知是第几个回合。但没想到,这番“智斗”竟成了我告别2008年文字的一个开题,也算是我品咂人生的一个插曲,并送给后天四岁生日的儿子的一份礼物吧。
碰巧的是,当我码这篇文字时正值2013年12月30日,翌日亦会有各个卫视的跨年狂欢竞相上演。仿佛一切,皆有前缘,故此会有如此相似的情景出现,索性伏案提笔,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给小儿:对于我这个以码字为生的人,却有些文字连稿费也没有。故常有人不解地问我:“你整天写那些没用的文字干什么?”我为自己找到了“三怕”作借口:左手写文化,右手写管理,是怕自己没思想;写时评和言论,是怕自己没观点;有时也喜欢写一些有关“活色生香”的文字,是怕自己没乐趣。没思想则不自由,没观点则不独立,没乐趣则太辛苦!故为三怕,笔耕不辍!
如果此举非要有个理由的话,一为自励,一为在五年之后,再送马上要过九岁生日的小儿一份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