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2013年是焦作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我市首次提出科技强市战略,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这一年,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破冰之举,为全市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从压缩的“三公”经费中划拨1000万元用于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年度科技三项费用达3650万元,居全省第三位。
在全省首家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在全省首家试行创新券制度、科技贷款贴息制度,发放创新券5670万元、贷款贴息1851.5万元。
开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市知识产权局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签订合作协议,中国银行焦作分行现场向6家企业发放1.03亿元贷款。
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战略合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焦作,另外还与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
出台科技招商优惠政策,引进巴罗科技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高科技项目。
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轮胎质检中心获批筹建;新增院士工作站4家,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
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这一年,我市的科技创新探索引起省政府高度关注,副省长徐济超就此作出批示:“科技评价是难题,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焦作的做法可以发政府快报,供交流学习。”省科技厅正在积极研究我市做法,将在全省科技系统推广。
机制体制创新带来“利好”一串串。
科技项目扎实推进。去年我市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68项,共获得国家、省支持经费3363万元;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50项,落实科技经费85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项(“双十”项目),研发投入约4.5亿元,截至9月验收前,“双十”项目实现销售收入约6.8亿元,实现税收4336万元,有效地促进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壮大;验收到期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获得科技经费582万元,带动企业投资2.3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10.7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科技招商积极有效。围绕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科技大招商活动,先后与国内29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园区进行了洽谈合作,签约金额预计突破1亿元。
创新主体逐步壮大。新增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39家,目前全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各类科技型企业已达335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国家、省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13家,省、市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1家,中内配和多氟多两家企业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创新型企业称号。
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全市创新载体建设已基本形成高新区、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多轮并进”的格局。我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焦作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的申请已上报国家科技部并得到认可,正等待国务院审批。武陟县产业集聚区申请创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陟县、孟州市申报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项目已开工建设。
创新平台持续增加。新增各级各类创新平台29家,其中河南省院士工作站4家、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已达329家,其中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3家、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79家。
创新人才与成果不断涌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服务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焦作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引领计划实施办法》和《焦作市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引领计划实施办法》,评选表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20名(个)。我市有两位企业家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创新型企业家称号。
去年,我市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7项,较上年增加6项;评定奖励市科技进步奖106项。截至11月底,全市授权专利1221件,其中发明专利131件;专利申请228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7件。
举全市之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坚定不移。2014年,我市将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为载体,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强市常态化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具有焦作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2014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继续翻番,大力实施创新券、贷款贴息制度,扶持纳税百强、科技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步伐。
——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加强与国家级创新示范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加快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推进国家煤炭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组建中科院河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焦作分中心,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焦作)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重点抓好巴罗科技智能机器人、喷浆机器人等项目,帮助传统企业寻找延链、补链项目,增强传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院士工作站5家。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科技创新目标考核体系,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服务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帮扶科技百强企业制度,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集群,打造焦作经济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