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河南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部署,我市出台了《焦作市高标准粮田建设方案》,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共4亿多元,集中投向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综合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使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早在2002年,焦作小麦就出口印尼,2003年打入东南亚、东北亚9个国家,确立了焦作粮食在国际上的地位。2013年焦作小麦生产再传捷报,夏粮单产达511.1公斤,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夏粮高产创造4项全国新纪录:整建制10万亩核心区亩产641.5公斤,整建制推进7.1万亩亩产676.6公斤,万亩示范田亩产692.6公斤,超高产攻关田亩产794.8公斤。
焦作粮食为何高产?
第一,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焦作市地处中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50mm左右,春不晚临,冬不早至,雨不致涝,干不致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中国的冬小麦是自西亚传入后,在黄河流域长期种植优选适应中形成的品种。从纬度上讲,专家认为从河南的许昌、驻马店到河北的邯郸之间是中国最适宜种植区,焦作市正好处于中间地带。从土源上讲,这一带都是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土地肥沃,是一片膏腴之地。焦作近临黄河,每年黄河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氮磷钾和其他化学元素在种植区土壤附着、富集,保证了焦作小麦肥力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优质的黄河、沁河水对农作物的灌溉也是形成好品质的原因。
第二,良好的生产条件是高产的保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焦作市目前已建成旱涝保收田242万亩,占全部耕地的82%;农业局建成的高标准良田已达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9%。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焦作市是全国畜牧业发达地区,肥源充足。为增加土壤腐殖质,减少大气污染,焦作市是最早采取行政手段禁烧秸秆的城市。在耕、种、管、收、储等环节采用农机作业,现小麦农机化率已达98.9%、主要粮食农机化率达96%。为改善农田小气候,林业部门不仅对山区、滩区进行大规模绿化,建成了沿黄44公里的林业长廊,而且对农田用林网覆盖,对境内5万亩竹林实施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7%。2013年就完成17.2万亩的森林资源培育。
第三,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种子选育上,焦作市目前有种子公司28家,每年都有一批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有突破的种子问世,现河南省当家小麦品种中有6个是焦作培育出来的,年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河南省劳模、著名育种家吕平安培育的豫麦49、平安6号两个国审品种和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7号三个省审品种,均具有超高产、强抗倒、品质优、适应广等特点,累计推广1.9亿亩。豫麦49获国家新品种后补助、重大后补助奖,并获国家优秀成果奖。豫麦49-198和平安3号超高产攻关田,经国家、省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均单产717.2公斤和655.8公斤,均创我国冬麦区同面积最高单产。焦作市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和实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提高科技增收水平,2007年提前完成亩产超吨半攻关项目,小麦、玉米平均产量稳居河南第一,现小麦试验单产达794公斤、玉米试验单产达863公斤。焦作大学研制的大剂量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技术在增产上取得巨大成功。气象部门在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第四,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焦作农民历来就有精耕细作的习惯,加上农田基础条件好,粮价稳定,全市34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揽了种粮环节的所有事宜。焦作市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80万亩,占全市农户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铁棍山药年种植达2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全市种子粮40多万亩,种粮大户不断涌现。
焦作高产量、好品质的原粮,多年来催生一批知名加工企业。斯美特方便面、豫竹方便面、天香面业、武陟凯雪面粉、蒙牛集团、伊赛牛肉、焦作伟康实业、修武大用、修武粮机、焦粮集团等企业都依靠焦作优质粮油的支撑,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占领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高端市场。焦作武陟菡香米业则在2013年由国家农业部门主持的27家全国优质米评选中一举夺魁。焦作正宗铁棍山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斤已突破50元。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引来台湾农民创业园在中国长寿之乡修武落户,台湾农民正在打造河南旅游农业、产业农业、民生农业、高科技农业的新亮点。
焦作作为中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将按照省政府率先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整体部署,探索多产粮、产好粮、加工成好产品、创造出好品牌、造福好中国老百姓的道路,为国家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