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就是腊月初八日。实际上,一进入腊月,就已经闻到年的味道,过了腊八,人们就被浓浓的过年氛围包围了。
我国民间称阴历十二月为腊月,不像阳历那样叫十二月。这是因为远古时期,在我们华夏民族生息繁衍的中原地带,阴历十二月间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俗话讲“小寒大寒,冻成一团”,这两个节气都在其中,这个时候任何农事都已停止。当时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先民们,在年终劳作收获之后的闲暇之际,念及先人和冥冥之中的未知神明,认为之所以有遮体之衣果腹之食,是因为先人和神明在地下天上庇佑的结果,于是就在这最冷也是最有闲的月份举行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丰收吉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为祭祀日,只是通过占卜来选定一天,人们把成块的干肉奉上作祭品,这些干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被写作“昔”,象形为一只掏去内脏放在太阳下曝晒的动物。后来文字丰富,在“昔”的左边加了个偏旁“月”,明确表示这种祭祀叫腊祭,进行祭祀的这一天叫做腊日,把这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月。今天许多地区仍然制作着的腊肉,怕也是源于数千年前的古俗。
到了汉代,规定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又特定腊月初八为“腊日”,于是才有了腊八这个节日。古代的祭祀不管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是头等大事,贵族富豪祭祀用三牲,平民百姓再穷也要宰个鸡买块肉。后世形容好吃好喝、快乐祥和的日子常会说“像过年一样”,真是这样的,过去的人们在一年劳苦之后,能如此轻闲,如此享用美食佳肴的时光,也只有在年根儿的腊月才会出现。
腊八本来只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日子,现在人们把腊八当成都要吃腊八粥,这实在不应该,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起于佛教的传入。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遍游印度,寻求普度众生的真经,一天,长途跋涉的他饥渴难耐,昏倒在尼连河边。这时,正好一个牧羊女走来,用自己带的杂粮,配上野果,用泉水煮成粥,救了释迦牟尼。活转过来的释迦牟尼遂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这天正好也是腊月初八,从此,寺院僧侣为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取名“腊八粥”。随后,这一佛事渐染民间,想不到竟成了腊八日的主要。除此之外,腊八还平添了许多内容,至今许多地方还要腌制腊八蒜,传说,吃腊八蒜能祛除百病;在我们河南北部地区更有腊八喂枣树的习俗,就是在腊八的早上,用刀斧在院子里的枣树上竖着砍劈几处,然后将米粥抹进刀口。此举想来一是取“早发”即早发财、早发家的吉祥意,二是取枣树和有些树木一样,在冬天砍劈几下,来年会更发更旺的用意。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在民间,这样的顺口溜各地都有,只是大同小异。腊八是第一个年节,腊八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从这天开始,人们便正式筹划过年,安排过年事宜和置办年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