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在医院产房门口,一位年轻的父亲焦急的等待着。
严禁外人入内的产房里,不时有护士出来传话,向年轻父亲说待产妻子的情况,并带进去一部手机,让他安抚同样焦虑不安的妻子。在新生命诞生的漫长过程中,连续的状况频出,终于让年轻的父亲承受不了压力,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掩面而泣。直到最后护士出来通报“母女平安”,才让那年轻的父亲转悲为喜。
那一刻,我不禁想:“等到女儿长发及腰时,不知是否会明了已不再年轻的父母曾经有过的这份煎熬。”
之前有一次小酌,一位尊敬师长在酒热耳酣时曾言:“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好,这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那位八十年代老本科生的观点,不仅见解独到,精辟入理,其中更饱含着丰富繁杂的人生况味。
与父母之爱相对应,是子女的孝。《弟子规》总序有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在这一因循夫子教诲而编撰的生活规范中,孝为首,是基础,真可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其实,从一个“孝”字的造字来看,是一个“老”字头,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这其中就有了代代相传的意味。可惜的是,当下的家庭教育往往只剩下了溺爱,并简单地呈现出物质化的衡量标准,使得承传千年的德教为之割裂。
而其结果,可从湖南卫视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中体味品咂。在其首期节目《山路弯弯》中,来自重庆的城市主人公李锦鉴是一个酷爱网络暴力游戏的13岁少年。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李锦鉴,在镜头里的一系列行为都“令人发指”,骂父亲是猪、推搡母亲、摔打妹妹,在学校里揍打老师。而与富家孩子李锦鉴互换的,是一对来自贫苦家庭的孩子,韦志忠和韦方芳两兄妹。他们自小被母亲抛弃,家里还有奶奶、爸爸和一个哥哥,一家五口人挤在30年前盖的茅草屋里相依为命。两兄妹在被互换进城生活后显得格外懂事,亲自下厨做饭,给城里妈妈按摩。贫苦的孩子早当家,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城里妈妈给韦家兄妹买衣服时,懂事的哥哥不愿给妈妈添负担而痛哭,不造作不煽情,真情自然流露;回家后面对身患重病的爸爸,内心的冲击与挣扎令人动容。
互换主人公的强烈反差,虽是极端个案,却值得深思。曾记得,与妻子一起去接小儿放学时,旁边有两个老人应该是来接孙辈放学,彼此说起孩子每每排队出校门,一老人说某老师“厉害的像狗一样”。也许,这只是老人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言,但这样的话如果在家里被孩子听到,在他幼小的心中又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也许你会说,这仍然是极端的个例,但那种总怕孩子在外吃亏,告诉孩子受欺负了一定要“打回去”的话,如今却并不鲜见。在如此家庭教育理念的耳濡目染下,同样传承千年的兄友弟恭的悌之观念,更因独生子女的出现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这个推崇个性张扬的时代,谁都不服谁,都在追求为所欲为的自由,却不懂得时时约束自己,不懂得一切要合乎礼,不懂得要对长辈有恭敬之心。
当然,太过的传统教育观念,也会让孩子略显木讷,但我总固执地以为,懂得分享、懂得谦让、懂得恭敬的厚重敦敏比单纯的机巧太盛更入我心。至于结果如何,育儿之径从没有回头路,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但我希望小儿能够从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毕竟这才是人生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