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冬
2013年,西南交通大学的冬季送温暖没有延续以往的模式,而是采取了新的方式,让受助同学自己前往某户外连锁机构领取冬衣,选择自己喜爱的款式和颜色,让同学们有了自主的选择,同时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据《中国青年报》)
隆冬时节,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的真情表达。以往,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或各界爱心人士把自己购买的冬衣、救助物品送到受助者手中,受助者虽然接受了,但有时却是以损害自尊心为代价的。西南交通大学的这种救助方式无疑更加人性化,应值得大力推广。
近年来,各地都把救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存在的困难群众还不少,需要救助的人还很多,如果仅仅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救助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既能最大程度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慈善超市的出现就体现了救助方式的人性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的救助物资放到慈善超市,困难群众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索取,不会出现以往有人要没人捐的尴尬局面,克服了过去社会捐助的“平均分配”带来的盲目性。
人性化的救助方式不仅局限于自主选择救助物资,比如,2013年夏季,我市团委推行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团市委在活动中对新的救助方式进行了尝试,根据受助学生的情况,介绍他们到餐饮企业打工,赚取学费。此举不但救助了困难学生,而且最大程度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奖学金就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救助方式。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来竞争奖学金,他们不会因为拿到了奖学金而感受自尊心受伤,反而会因此自豪。有些在校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学校如果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介绍一些家教之类的工作使他们赚取学费,不是比直接资助他们更好吗?
社会救助要综合考虑受助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他们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救助,不能仅仅局限在金钱上,而应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从本质上帮助他们脱困,最终实现不用救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