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份干部考察材料,如果遮住姓名、职务等信息,群众是否还能分辨出这份材料讲的是谁?
撰写干部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用静态的文字记载考察者德、能、勤、绩、廉,从而为选拔使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较长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着“千人一面”的现象,“粗看谁都像,细想不知谁”。有的为了提高考察材料撰写效率,方便管理,甚至制订了格式统一的写作“模板”。
显然,“千人一面”的干部考察材料对任何人都适用,但不能有血有肉地呈现一位干部的整体面貌。笔者认为,撰写干部考察材料,也应当走“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真实而又个性鲜明,发挥干部考察材料应有的作用。
第一,要多与考察对象“零距离”接触。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考察对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经常性地走近考察对象,多与其“零距离”接触,不仅以考察者的视角,更要以普通群众的角度和立场,全方位立体地感知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抓住其特点个性,突出其与众不同之处,全面而客观地描述其特长和缺点。
第二,要把握好谈话对象这一“源头活水”。要扩大谈话对象的范围,既有上级领导、身边同事,更有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者有较全面的认识,才能从谈话过程中提取到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能打动人的事例。还要注意引导谈话对象讲真话,要能真实地反映考察对象的个性特点和问题不足,尤其是普通群众和服务对象眼中急需改进的地方。
第三,用群众语言“素描画像”。考察者要以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份考察材料,不生搬硬套、忌官样文章,要把收集到的内容用朴素大方、灵活简洁的语言客观地反映到材料中去,打破泛泛而谈的格式,必要时可以采用鲜活的群众的语言,对其进行个性化描述,原汁原味“素描画像”,使考察对象的特征“跃然纸上”。①6